潮州将全面实行九项措施,全力打造“潮州老农”品牌
潮州将全面实行九项措施,全力打造“潮州老农”品牌
深化改革谋良方 提质增效破难题
日前,潮州市开展了2021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班暨“潮州老农”人才培训品牌活动。会上,潮州首次发布了新一代“潮州老农”认定方案,并指出潮州将全面实行九项措施,推广宣传、规范认定、管好档案、加强培训、配套服务、强化支撑、研发项目、搭建擂台、系统运营,全力把“潮州老农”打造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新一代“潮州老农”系列方案的出台,无疑是为潮州农业提质增效再添一张强力政策牌。
而这仅仅是潮州众多举措的一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近年来,潮州立足资源,优化品种,加快催生与打造特色农品品牌;绿色种养、生态乡村旅游,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农业;升级环节、升值链条,不断拓展提升农业多种功能与综合效益;政策惠农、服务下乡,探索实践乡村农业创新发展的红利支撑,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章往深里做、往细处做。
策划:达海军 撰文:董志豪
创响“土字号”
发展特色产业树品牌
“2020年,饶平县狮头鹅饲养量200多万羽,总产值达3.15亿元,已经成为县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近期,在2021“粤字号”农产品品牌设计大赛之百县百品打擂台活动中,饶平县副县长陈永楷为饶平狮头鹅摇旗呐喊。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的迫切需要。当前,潮州致力发展蕴含“潮味”的特色水果、茶叶、花卉、苗木、南药、海上养殖、林下经济等农品产业。行动方向和举措如何?潮州非常明确:依托各村特色,着力推进“一片叶子、一只鹅、一条鱼、一朵花、一桌潮菜、一根竹子、一颗橄榄”等传统优势和新兴特色产业发展。
在潮安区登塘镇,白水村凭借甘甜水质、独特土质与宽广的池塘条件,滋养出粿条、菠萝、草鱼“白水三宝”。其中,“白水粿条”已是远近闻名。
原先白水村家家户户都生产粿条,随着外出务工人数激增,2015年,村内从事粿条生产的村民已屈指可数。
彼时,中山市驻白水村扶贫工作队一番考察后,与村民掏心窝,话良方,希望再次擦亮“白水粿条”特色产业品牌。
于是,村中曾经制作粿条的村民重操旧业,白水村粿条制作培训实操作坊也随即成立,并设20个工作分点帮助村民免费学习粿条加工技术;同时,通过为生产粿条的农户统一制作“白水粿条”招牌、注册“白水粿条”商标、运用“互联网+”开拓销售渠道等,打响“白水粿条”品牌。
湘桥区官塘镇,远丰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陈文志瞄准高端市场,种植红心芭乐、青枣、百香果、莲雾等高价值水果,带领周边的村民致富兴村;饶平县大埕镇的红花村,榕碁种养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种植的富硒红蜜薯年产量增至超10万斤,种植规模也由最初的8亩扩大到40多亩。
而在潮安区,凤凰单丛茶、金石花卉、东凤芡实、江东无公害蔬菜、北部山区水果……辖区村镇从资源禀赋出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一批特色种植业为主体的“5+X”产业体系。
因地制宜,以特色资源为根基,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抓手,潮州发展了一批经济效益高的名特优新产品,打出优化品种结构、数量质量双过硬的“组合拳”。截至今年10月,潮州市认定凤凰茶叶专业镇、浮滨茶叶专业镇,文祠橄榄专业镇、汫洲水产养殖专业镇,铁铺镇(岭南水果)、新圩镇(青梅)、海山镇(对虾种苗)等7个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79个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
唱响绿色旋律
将绿色有效导入农业生产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品质、调结构是其重要内容,而绿色低碳发展同样不可或缺。如何将绿色有效导入农业生产?潮州鼓励推广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等领域实行生态种植;依靠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发展农旅、文旅新业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潮安区沙溪镇广东建中新竹材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处土壤改良对比示范点中,茄子、芥兰等农作物长势喜人。
事实上,原本这些土壤或严重板结,或属重金属污染严重。建中科技以竹治污,添加以竹子等为基础原材料的产品,对土壤进行持续改良。土壤改良后,农作物不仅能正常生长,土壤的肥力也得到增强,农作物产量明显提高。
不仅如此,通过技术性的“以竹代塑”,建中科技还推出了系列绿色环保污染低的竹制产品。
未经加工处理的竹制品,两年便会腐烂。传统的化学药泡、药熏处理方式,可使竹材在防腐、防蛀、抗老化的功效有提升,但处理过后产生的废水、废气严重污染环境。建中科技另辟蹊径,以物理化、生态化方式,研发开展智能碳化成形及碳化涂层高分子预处理技术,既克服了竹材化学处理存在的污染问题,也极大提升传统手工碳化或半手工火炉作坊式碳化而衍生的其他问题。
事实上,这是潮州农业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湘桥区磷溪镇,广东万泰农牧公司通过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和相对应的沼气发电系统,对农牧场排出的有机肥水发酵转化为农作物肥料、农场用电燃料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利用生态模式;饶平县红树林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节水减排,通过弧形筛,过滤鱼粪至生化池,再以紫外线消毒到养殖池。一套循环流程,水的氨氮与亚硝酸维持正常幅度,渔业生产也达到绿色养殖目的。
将目光投向潮安区,为了守好农业生产的绿色防线,推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凤凰镇亦是不遗余力。
凤凰镇委、镇政府将2021年定为“茶叶品质控制行动年”,并制定“九个一”行动方案,以预防和解决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其中,凤凰镇对茶园的农事工作残余物,包括塑料袋、塑料瓶等垃圾进行统一清理;安放垃圾桶,树立宣传标示标牌,树立生态绿色环保理念,维护茶园整洁卫生;要求各村在制定村规民约的同时,应把“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38种农药”内容列入其中,并督促茶农严格执行。
未来的农业发展,必然是节约高效、种养循环、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潮州正加紧完善种养基地建设,开展农耕体验、休闲观光、农业科普、生态循环。2020年,湘桥区入选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潮安区茶旅生态游精品线路被纳入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同时,对于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潮州鼓励在规模种植基地周边建设农牧循环型畜禽养殖场(户),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在种植业生产中施用粪肥,致力打造种养综合体。
“破圈”单一产业
延伸产业链 三产融合发展
夕阳西下,潮安区东凤镇下张村的一片片滩田里,仍有农户在田中拨开叶片,双手顺着花茎寻探藏在水中的芡实苞子,轻轻捞出,在苞子底部拿小刀一勾,状如鸡头的芡实苞子就收入囊中。一旁的巷门前,三五名村民坐着木凳,一边闲聊一边剥芡实。
去外壳、洗滑膜、剥内壳……“珠玉”芡实,千工万序,来之不易。尽管工序复杂,但芡实已成为东凤镇的一张特色名片。当下的下张村,上到80岁耄耋老农,下到20岁年轻新农,不乏从事芡实种植者。
好品牌叠加高价值,富民兴村才能相得益彰。当前,潮州各地的乡村特色产业已基本形成,而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农品附加值就难以提高,农业也只能是弱势农业、低效农业。为此,潮州发力探索产业的延伸路径,拓展农品价值链。
东凤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梳理整合全镇芡实种植产业,深入推进芡实产业的发展。在扩大全镇芡实种植面积的同时,选取广东佳达食品有限公司(下称“佳达公司”)为深加工实施主体,通过“生产+加工+科技+销售+品牌”全产业链发展,把简单粗放的芡实生产种植转变为深加工销售,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东凤特色的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
佳达公司与暨南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对芡实进行烘干加工项目和芡实乳果精深加工项目,先后开发出国内领先的即食芡实、膳食纤维食品、芡实干粉等新型健康食品。同时,投入现代化芡实初加工生产线,配套涵盖分拣、剥壳、漂洗、烘干、即食生鲜产品加工、包装等环节的现代化加工设备,进一步构建成熟产业体系。
无独有偶,在饶平县浮山镇石壁村,饶平县顺和园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姜为媒,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石壁村历来有种植南姜的传统,但村民种植规模小,且缺乏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导致南姜产出效益低。2014年,返乡的林汉中成立顺和园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邀请华南农业大学技术团队对南姜进行改良治理。一番努力下,村中的南姜产业起死回生,村民也纷纷加入南姜种植的队伍。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顺和园姜合作社加快完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在生产程序中,合作社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推广应用生态绿色栽培及病虫害防控技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加强投入品质量管理,要求成员及带动农户建立生产经营档案,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检,奖优罚劣,建立质量追溯制度,确保合作社产出的姜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要求,绝大部分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顺和园姜合作社的前端姜产延伸至脱毒姜苗,并建设30多亩繁育脱毒姜种、选育新品种的基地,对从全国搜集的30多个优质姜品种集中栽培试种。在末端,顺和园姜合作社申请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建设标准生产线,规范生产工艺加工姜菜,将生产延伸至姜工业原料、食品的加工。目前,合作社已研发与试制醋姜、豆瓣姜、姜糖、姜茶、南姜粉、姜芽菜等食品。
拓展农品价值的生动例子,也可以从潮州的多数产业园内窥探一二。以广东佳宝集团为牵头实施主体,广东佳业食品、广东济公保健食品等企业为参与实施主体的潮州市广式凉果产业园,布局了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研发、产业融合等全产业链条方向,并新研发推出“喜庆潮派陈皮梅”等产品。
围绕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工作,潮州在各县区加快构建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着力扶持一批行业领军龙头企业,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动三产不断融合,提高农业综合素质、效益、竞争力。
目前,潮州建设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获批创建潮州市饶平县茶叶产业园、潮州市潮安区凤凰单丛茶产业园、潮州市湘桥区佛手果产业园、潮州市广式凉果产业园和潮州市饶平县水产产业园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实现“一县一园”的布局。
奏好惠农曲
政策统筹释红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农户能盈利,农业才有活力。近年来,潮州广搭平台创新机制、出台措施送政策下乡,推动农业支持政策向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普惠各方。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方向:奖补资金主要支持规模化种养基础设施、产业链供应链完善提升、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智慧农业建设、农产品认证与品牌培育、联农带农增收……”9月底,汇聚潮州各方力量与人才的“潮农路演”,现场进行了政策讲解、典型示范、项目推介、需求对接、优品展示等,为潮州乡村产业振兴凝智慧、谋良方。
“潮农路演”系列活动是潮州倾力打造的乡村振兴平台。自今年5月推出以来,“潮农路演”已成功举办两期,每一期活动均集合政府政策、市场运营、金融支撑、媒体智库、农业需求等内容,从实际出发,为推动乡村项目落地把脉问诊,为乡村振兴提供品牌化活动、路演式推介、实效性举措,通过一站式服务、一站式对接,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此外,潮州不断创新惠农方式,先后推出“潮州老农”“小潮农”“队长有话说”等乡村人才培育平台,并与高校专家、媒体单位等携手打造“潮州柑文化节”等乡村产业展示平台。
在乡村青年培养上,潮州从全市年轻村干部、青年农业企业家、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者等热爱乡村、积极投身农村发展的人群中,选出一批人首创乡村服务官培育计划。为保障乡村服务官队伍建设,潮州市出台措施:对服务官组织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对符合省农村电商示范站点条件的,每个站点给予10万元的补助;对符合创业担保贷款条件的创业者给予最高30万元的贷款担保,并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扶持。
大力表彰“十大返乡创业青年”,成立“青春网络达人团队”,推进“领头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计划,推动市青农会与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农村青年“金融超市”……共青团潮州市委也牵头各方,活动频出,发展一批活跃田间地头青年农人。
金融普惠方面,农行潮州分行针对茶叶种植户、茶叶合作社以及茶叶销售商专门推出小额贷款产品“茶叶e贷”,并于8月前往饶平县浮滨镇夏校、岭头、五祉、寨上、荆山、欧阳山等村,现场为茶农办理“茶叶e贷”14笔,共发放贷款金额450万元。不仅如此,对浮滨镇单丛茶e贷这一业务,农行潮州分行还制定了信贷投放计划,从贷款规模上给予倾斜,每年累计投放6000万元,未来两年将投放1.2亿元。
对于农村土地流转,饶平县建立土地流转激励奖补机制,统筹涉农资金300万元,对流转土地面积不少于50亩且流转期限3年以上的农业经营主体,以每亩2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潮安区印发《潮安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三年(2019—2021年)行动方案》《潮安区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方案》等,并出台奖补实施方案。
其中,对于镇级示范项目和贫困村示范项目区,实行每亩分别给予200元、500元资金奖补,三年共安排区级财政奖补资金242万元。对于村级连片50亩以上、流转期限3年以上的经营主体,潮安区也予以奖补,实行流出方、流入方和所在村委会“三方奖励”措施,分别给予三方每亩200元、150元、150元的奖励,并给予农业政策、金融政策倾斜。
2020年,潮州市累计承保各类政策性农业保险合计保险费892.46万元;乡村服务官培育计划选聘培育服务官62名;培育高素质农民1584人,进一步提升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
-特写
潮州市饶平县:
发展“一片叶子、一只鹅”特色产业
狮头鹅原产地在饶平县浮滨镇溪楼村,至今已有400多年养殖历史。此地出产的狮头鹅肉质鲜美,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但此前囿于浮滨镇狮头鹅产业存在散、小、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而不温不火。
如何提升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本地狮头鹅产业?
制定饶平狮头鹅品种饲养技术标准、研究狮头鹅反季节繁殖技术、与科研单位交流合作……为提高浮滨狮头鹅的产量与品质,饶平县一方面搭平台,促合作,牵头成立县、市狮头鹅产业振兴协会,与省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签订合作协议;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引领,不断弘扬狮头鹅原产地饶平的文化,提升产业影响力。
为持续发挥狮头鹅产业的内生动力,饶平县还先后组织和参加狮头鹅相关展会活动,打造富有“潮味”的狮头鹅品牌名片。其中,9月22日,首届潮州狮头鹅云展会在浮滨镇开幕,并向饶平浮滨狮头鹅原种繁育基地有限公司、广东飘香狮头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颁发了饶平狮头鹅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授权牌,进一步树立饶平浮滨狮头鹅的品牌形象。
在饶平县,浮滨镇不仅有狮头鹅,还是岭头单丛茶的原产地、主产地。当前,该镇正提升区域人文景观建设水平,推进茶旅走廊建设。
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立足镇域茶叶特色,近年来,浮滨镇以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深挖茶文化与山水特色,整合双髻娘山、坪溪水库、万亩茶园等旅游资源,同步推进凤凰山茶旅走廊饶平县浮滨文旅项目和坪溪片区旅游发展,开发涉茶旅游特色产品,提升饶平茶文化影响力。
浮滨镇计划推进坪溪茶区茶旅文化经典区建设工程,打造集茶文化示范展示、茶科普教育、茶特色餐饮、茶主题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展示平台,传承制茶工艺,挖掘茶叶历史。同时,为促进旅游发展,辐射带动浮滨高质量发展,浮滨镇将凤凰山茶旅走廊饶平县浮滨文旅项目定位为“单丛源乡,魅力浮滨”,打造一处集观光休闲、研学体验、田园养生度假、茶文化体验、民俗文化体验、体育运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