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以文赋能,文旅融合,促进产业兴旺-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潮州:以文赋能,文旅融合,促进产业兴旺

2021年11月11日 10:1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以文赋能,文旅融合,促进产业兴旺

  文化引领 绘就乡村新画卷

  走进潮州市湘桥区大园村,门前屋后,精美的瓷塑品随处可见。既能见到传统人物瓷塑,也可淘到果盘、茶壶等日用品陶瓷。

  大园村世代传承的瓷塑文化落地开花,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而这仅是潮州乡村文化发展的其中一例。

  在潮州,不乏从历史悠久、弥足珍贵的非遗文化,沉淀至今的红色文化,以及定居凤凰山的畲族文化,还有美食文化、侨文化、乡贤文化……

  如何让各类文化构筑成潮州乡村的文化底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潮州文化下乡,非遗进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历史,保护旧址,擦亮本乡本土红色文化;修订法规,多方协助,助推民族乡村文化振兴;以文赋能,文旅融合,促进产业兴旺。

  策划:达海军 撰文:董志豪

  传承

  进校进乡传统文化传下去

  潮安区金石镇龙阁小学的潮州铁枝木偶戏实践工作坊中,同学们提拉手中的三根铁枝,木偶在舞台上飞天遁地、舞刀弄枪,演绎出万千气象。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拥有独特而深厚文化底蕴的潮州,亦是聚焦乡村文化传承,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学校、乡村文体广场、农家书屋等阵地为依托,常态化举办“戏曲进乡村”“非遗进校园”“凤江戏苑”等丰富多彩的惠民文化活动,培育乡村文化认同的载体,增强村民乡土情结,重建乡村文化自信。

  早在2014年,金石镇龙阁小学便成立潮州铁枝木偶戏实践工作坊,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培森为代表的团队担任培训老师,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铁枝木偶戏。

  从基础的推、拉、提、拨、抖到动作表演与音乐唱腔、节拍的协调,工作坊采用单独学习、小组合作、分层训练等方式对学生们悉心指导,让学生接受艺术熏陶,掌握木偶表演艺术,传承非遗文化。

  期间,陈培森和学校助教老师突破传统,编排了贴合时代潮流的禁毒宣传剧目《报应》、家庭伦理宣传剧目《常回家看看》以及反校园欺凌宣传剧目《在途中》,把艺术传承和道德教育寓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学习潮州铁枝木偶戏的兴趣。

  代代传承,薪火不断。通过邀请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乡村,古老艺术文化焕发出了新活力。

  无独有偶,在湘桥区,大园村也于传承传统非遗文化中凝聚了乡人。

  大锣鼓闻名于世,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大园村大锣鼓虽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但主要服务于村的喜庆节日以及供村民自娱自乐,缺乏组织,甚至一度处于解散状态。

  2016年,大园村委以村锣鼓队为基础,牵头组织成立大园村潮乐团,增设了大提琴等乐器。同时,为了让更多人能学习到正宗的潮乐,大园村邀请多位潮乐老师为爱好者们授课,保留潮味传统,创新曲目和表演方式,排练舞台表演,让大园村的大锣鼓走出乡村。

  2017年,大园村锣鼓队参加潮州市民间潮乐大赛并夺下金奖;2018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潮州分会场录制现场,台上的大锣鼓队有十几人来自大园村。如今,大园村潮乐团已成了该村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未逢新冠疫情时,多地争相邀请他们外出表演。

  牵线近700年历史的三饶彩青习俗进联饶镇瓦岗寨生态旅游庄园、策划组织举办饶平彩青习俗文化节、帮助黄冈镇霞西村建立布马舞保护基地……饶平县众多文化进乡村的活动中,多能看到饶平县文化馆馆长陆应波忙碌的身影。

  非遗传下去,乡村文化兴起来。2020年以来,潮州共组织开展各类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5万多场次;将浮滨镇大新溪村咸牛奶制作技艺等一批民间传统技艺纳为市级非遗项目,庄明炯等一批乡村传承人认定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活化

  修缮提升红色文化焕光彩

  位于潮安区登塘镇的世田村,家家户户的墙壁绘着一幅幅革命漫画,旧时村民文娱休闲的“世田剧场”静静端坐,各种显眼位置也张贴着革命标语,还有纪念景点红十一军纪念碑前广场、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戏台……目之所及,皆是浓浓的红色气息。

  活化红色资源,共谋乡村振兴。潮州是承载红色记忆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潮州市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使乡村红色文化成为潮州人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动力源泉。

  从维护整修红十一军纪念碑前广场、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戏台、山间步道建设、红十一军军部旧址等9个工程项目,到重点打造红色文化宣教中心,世田村整合资源配强硬件,加大力度保护和修缮好村内的革命遗址。同时,为将世田村的红色历史完整传承下来,世田村收集整理红色历史、重大事件及英雄事迹,制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登塘人民革命斗争史》和高山上的丰碑红色主题宣传片。

  如今,世田村的红色名片日渐清晰,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还是企业党组织,多将主题党日活动开进世田村。据悉,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世田村已承接近300个单位的活动,培训学员1.5万多人次。

  与此同时,饶平海山镇正加快推进海山义勇军抗日指挥部旧址、李沛群纪念馆等重要历史场景的陈列布展;占地面积1580平方米的茂芝会议纪念馆新矗立在茂芝社区,向游客述说茂芝会议前后的烽火岁月;东山镇湖岭村,修缮如前的西泉公书院内举行一场场革命传统教育活动……饶平各处承载着苏区红色记忆与红色精神的革命遗迹也在重新焕发时代光彩。

  潮州市的各个组织也相继开展活动,擦亮乡村的红色文化。

  “红色基因来传承,为党为国赤子情。巾帼英雄世传颂,革命母亲李梨英……”在湘桥区铁铺镇中心学校,潮州市关工委与铁铺镇关工委携手以歌册为媒,一起清唱潮州歌册《革命母亲李梨英》。今年10月,湘桥区铁铺镇大坑村李梨英故居正式挂牌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铁铺镇党委先后赠送红色读物、参观李梨英故居展览等活动。

  共青团潮州市委员会多次组织潮州市少年儿童到铁铺镇大坑村、饶平县湖岭村开展红色之旅,参观学习革命母亲李梨英故居、红色古井、红军枪械配所、西公泉书院聆听革命事迹,感受红色魅力。

  此外,潮州市青少年宫以“唱红歌诵经典,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组织少年儿童在潮安区铁铺镇大坑村和湖岭村诵唱《红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红色的中国》《我和我的祖国》

  空间在移,时间在动,其中的红色文化永不变。近年来,潮州修缮提升了革命母亲李梨英旧居、涵碧楼、茂芝会议纪念馆、潮州左联英烈故居、战斗英雄麦贤得纪念馆等一批红色阵地,推出了书籍《潮州红色乡村故事》《潮州左联六杰》以及潮剧《七日红》等红色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擦亮乡村红色文化,用榜样的力量激发乡村群众向上向善向美。

  保源

  立规立法民族文化护起来

  设立李工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推动凤凰山畲族招兵节和畲歌列入非遗名录;举办首届中华畲族发源地潮州凤凰山文化交流会;组织畲语畲歌培训班……

  畲族文化是潮州文化的一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畲族文化,是推动潮州文化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潮州走好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步。近年来,潮州市在推动法规的落实和执行上下足功夫,将畲族文化传承保护纳入文化强市重要内容,纳入潮州市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抓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潮安区文祠镇的北部山区,李工坑村文化广场赫然立着“盘、蓝、雷、钟”四大畲族姓氏展示柱,周边的房屋绘制了畲族文化壁画,透露着浓郁的畲族文化气息。

  李工坑畲族村是文祠镇唯一的民族村,村里的畲族人多能说流利的畲语,但是,会唱畲歌的人不多。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该村每年至少举办一场畲族文化汇演,通过唱畲歌、跳竹竿舞、演小品等节目形式,既为畲族村民打造一个自娱自乐的平台,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在促进畲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

  另一方面,潮州市优先把李工坑村纳入全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计划,投资近700万元对李工坑村进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全方位多领域打造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和丰厚历史底蕴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不仅如此,今年5月,《潮州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也正式施行,从确定畲族文化保护的对象、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宣传、建立保护名录、确定保护管理责任人、文化场所建设等方面,以立法形式对面临湮没的畲族文化进行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

  7月,潮州市召开《关于打造凤凰山畲族“文化特区”的提案》办理情况调研座谈会,围绕“保护”关键词,听取潮州打造凤凰山畲族文化特区相关情况,并为潮州擦亮“畲族文化发源地”金字招牌建言献策。

  潮州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一些个人和群体也在为之添砖加瓦。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代表性传承人佘燕璇和团队的绣娘复原了失传的畲族传统服装——畲族凤凰装。

  2019年,身为潮州市人大代表的佘燕璇在参加畲族保护条例宣讲会、实地走访畲族村落后,心中萌发了复原畲族服装的想法。经过实地走访询问福建、浙江等多地畲族族人与查阅《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服饰卷》《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畲族编》《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等历史文字资料,历时两年,佘燕璇和团队复原了畲族凤凰装,并捐赠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

  潮安归湖镇碗窑村筹备建设畲族非遗馆,收集展示村民的日常用品,保护烧窑传统技艺,打造特色村寨;文祠镇李工坑村筹备举办第二届中华畲族发源地潮州凤凰山文化交流会,擦亮发源地招牌;饶平饶洋镇蓝屋村通过举办畲族特色舞蹈文艺表演展会,推动民族团结友爱。

  一砖一瓦、一物一景皆是文化符号。当前,李工坑村村获第一批“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畲族招兵节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歌被确定为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今后,潮州将通过畲族根族文化馆、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等方式进一步促进交流,凝聚发源地共识。

  弘扬

  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注动力

  历史文化也是富民宝藏。当前,潮州立足实际,依托地域文化资源,遴选一批资源特色凸出、公共服务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的乡村,高标准、严要求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培育认定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因地制宜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位于饶平县上饶镇的上善村,曾是中共饶平县委机关所在地,留存下来的革命遗址和红色文化资源,是上善村一笔宝贵的财富。

  自2017年12月,上善村被广东省委组织部列入“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重点建设名单后,该村围绕温子良“追远堂”旧址,保护性修复革命遗迹遗址,充分还原历史旧貌,重点打造温子良革命烈士纪念公园、党群服务中心、党建文化广场等工程项目,同时对追远堂(饶北革命史馆)进行布馆,涵盖上善村(双善村)革命斗争史实、部分历史老物件、革命烈士名册和事迹等内容,推进红色建设。

  上善村一条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之路逐渐明晰:以红色遗址为中心,连接全村红色景点,串联茂芝会议旧址和永善村美丽乡村等,吸引游客,再把围屋土楼开发成民宿客栈,让游客留下来。

  如今,温子良革命烈士纪念公园(饶北革命史馆)已被列为潮州市党员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党员、游客超1.5万人次,成为上善村一份重要特色产业。

  潮安区浮洋镇,素有“中医药之乡”美称的井里村近年来同样在不断加强古村落的修复和保护,充分挖掘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源,全力打造一个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名村。

  围绕传统建筑,井里村先后修缮和恢复了长达几百年历史的“念仙亭”和南厝八条巷等,打造一批具有历史韵味的特色文化景观。同时,井里村还兴建太安堂广场,在广场中央竖立明代医药宗师柯玉井的石雕像,两边修建的长廊上,每方匾额刻着一个个历史典故,既可供村民游客歇息纳凉,也向慕名而来的旅客展示着村内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

  此外,历经多次修饰补葺太安堂旧址,如今亦是保留了明代建筑和岭南中医药文化的鲜明特征,其中珍藏的大量珍贵中医药文献文物资料,成为潮州一处具代表性和价值性的人文景观。近年来,吸引了广大游客、中医药文化爱好者、学生和社会各界团体前往参观。

  在湘桥区,意溪镇桂坑村联合玉瑶山庄,充分整合文化、生态和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一支文化、山水互相融合的精品文旅线路,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如今,桂坑村和玉瑶山庄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为村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厚植文化,串珠成链。凭借文化家底,潮州的乡村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之路。在潮州,湘桥区意溪镇桂坑村被认定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狮峰村等8个村被认定为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潮安区浮洋镇井里村等20个村认定为市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区域发展协调。

【责任编辑:韩辉】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