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濠江区打造楹联文化名片-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广东汕头濠江区打造楹联文化名片

2021年11月23日 10:1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楹联之乡”激活文化资源 打造响亮文化名片

  挖掘民间智慧 传承百年积淀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如今,“楹联习俗”已成为汕头濠江区的省级非遗项目之一,从创作到书写已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门艺术。濠江区更是荣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楹联之乡”,立起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

  专家指出,濠江楹联是中华楹联文化的传承体,从明清的摩崖石刻、古楹联的文化遗存,历经五百多年的传承发展,演化为当代城镇民间文化习俗,它对研究古代中原文化在濠江区的历史积淀、传承发展的路径有着重要意义。

  南方日报记者 余丹

  通讯员 汤乐纯

  “精神佳肴”扎根群众基层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楹联,更是华夏大地上一抹亮丽的风景、一件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面对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人们渐渐疏离了这种饱含民俗价值、具有深厚文学韵律的文字表达形式。然而在濠江,楹联、灯谜习俗成为了极具影响力和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活动,并得到广泛推广,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和不可或缺的“精神佳肴”。

  濠江区的楹联文化和活动由来已久。根据资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已在濠江盛行。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的青云岩,至今保存有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的楹联及摩崖石刻共100多题,在达濠古镇内的宫庙祠宇和民居仍有古代楹联的遗存。

  “这些文化遗存,印证了濠江楹联文化的历史渊源。”汕头濠江区文化馆馆长吴著彬介绍,昔时,濠江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商贾云集,民俗气息浓厚,民间婚丧喜庆、乔迁开店、友人题赠,无不以楹联渲染气氛,每逢节庆乡社,征联、猜谜,蔚然成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生活素养的提高,楹联文化活动之风又起,民间创作热情甚高。文艺爱好者们先后成立了“廊西诗社”“楹联学会”等组织。他们经常组织撰联、评联,切磋技艺,编辑书刊,对外交流,楹联创作活动呈现规模化。

  上世纪90年代初,濠江区文化部门牵头组织开展送春联、楹联灯谜会、书联展览、楹联群英会、新春征联等活动,每年活动达数十场,无论是干部、职工、农民、渔工,或是教师、学生,对楹联活动都喜闻乐见,有效地推进濠江区楹联习俗的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创办的《濠江区新春楹联集》,迄今25年,坚持一年编印一本,创作内容紧跟时政热点,紧扣时代风貌,在全国楹联界是一大特色工作,至今编印数量已逾十万册。每年春节前夕举办“文化惠民”送春联活动,邀请书法家结合《濠江区新春楹联集》中的作品创作书写春联,赠送广大群众,形成独具濠江风格的春联文化。

  悠久的历史,民间活动的活跃,加之当地文化部门的重视,2007年,濠江区被省文联评为“广东省楹联之乡”;2009年,濠江的“楹联习俗”公布为市级非遗项目;2018年濠江区被评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楹联),濠江区的“楹联习俗”被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楹联习俗活动仍保留着蓬勃发展的态势。

  文化品牌传播五湖四海

  近年来濠江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形成了不少楹联品牌活动,“濠江新春征联”便是其中之一。每年新春来临,濠江区文化馆都会组织区楹联学会的楹联专家,拟出富有时政内容、新春气息、乡土特色的联句,通过网络面向海内外征集楹联对句。2021年征联活动再续盛况,吸引了世界各地共800多名联友踊跃参与,收到应对6000多比,数量为历届之最,作品水平整体较高。

  事实上,这场具有国际性的文化盛会最初是从社区演变出来的。濠江楹联学会会长、省级非遗传承人黄鸿杰是濠江楹联文化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于2000年春节在赤隆社区发起新春征联活动,广受欢迎。2002年,濠江区将这一社区活动扩大至全区,面向全国征联,至今已连续举办19年。

  “新春征联是濠江一个长期开展的活动,现在成为濠江楹联的一个品牌。”黄鸿杰说,近年来,此项活动的规模逐年扩大,应征者遍及国内各省、市,也吸引了海外楹联爱好者前来应对,每年征集楹联对句的数量多达上千条。

  “每年的内容都是精心设计的,既宣传濠江的地方文化,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楹联习俗市级非遗传承人李照维表示,每年来自国内外的应对高手水平很高。新春征联这种形式,不仅加深楹联爱好者们的交流,而且提高了濠江的知名度。

  楹联灯谜融合地域特色

  近年来,为促进楹联艺术的传承发展,在濠江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区文化部门将楹联和灯谜进行艺术联袂,打造濠江楹联、灯谜民间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楹联书法展、编印《濠江楹联》《濠江联谜》《清风联语楹联灯谜作品选》等书籍,以书兴联、以联促谜,加深了艺术内涵,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每年正月期间,多场楹联灯谜会在濠江各社区举行。

  从2015年4月开始,濠江区楹联学会、区灯谜学会,每月常态化开展“每月一会·濠江联谜”活动,已举办超过一百场活动。活动结合时政宣传需要,把楹联、灯谜作为宣传新载体,开展主题宣传,涵盖党建、普法等内容。疫情防控期间,濠江区广泛利用网络开展楹灯谜线上活动,打破地域限制,吸引年轻群体参加。

  今年来,濠江区文化馆积极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营造浓厚的党史学习氛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把楹联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思想宣传的媒介,广泛发动群众学习党史、了解党史、以史为鉴,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使命。

  濠江区文化部门还十分注重下一代的文化传承,建立楹联灯谜校园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名家深入到学校课堂,为中小学生授课,区文化馆每年也常态化开办楹联灯谜公益培训和讲座,让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许多学校常年开设楹联灯谜专栏,还有学校将其编入校本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濠江区还编印《中小学生校本教材——灯谜》《中小学生对联灯谜教材——联谜双修》等乡土教材应用于教学,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为联谜校园教学提供了规范的基础保障。楹联习俗市级传承人林则林表示,经过长时间教学与实践,他们认为将楹联和灯谜结合起来教学可以相辅相成,更快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青少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濠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负责人表示,濠江区将继续充分挖掘、利用濠江区丰富的楹联文化资源,强化艺术特色,创新发展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楹联文化的研究、普及、传承、发展工作,突出品牌特色,提升理论研究,深化资料整理,夯实受众基础,推进普及工作,培育后继人才,加强团队建设,优化保障机制,开创濠江楹联文化发展新局面,打造具有濠江特色和一定影响力的楹联之乡。

  对话

  楹联习俗市级传承人林则林:

  传统文化教育需找到符合现代的新路子

  在汕头濠江区,楹联习俗市级传承人林则林自幼喜爱楹联、灯谜和中医等传统文化,多年来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举办过多场楹联讲座,协助推进楹联、灯谜进校园等工作。近年来,他参与编辑《濠江区新春楹联集》《濠江联谜》《中小学生教材——联谜双修》《实用楹联精辑》《濠江民间故事轶史钩沉》等多部刊物、书籍。近日,南方日报专访林则林,探讨楹联习俗的传承与发展。

  南方日报:您觉得传承楹联习俗有何积极意义?

  林则林:楹联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它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习楹联可以增广知识、开拓思维,对提高人的内涵修养有很好的作用,同时对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中华文脉,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近年来,濠江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楹联活动,对提升当地民众的文化品位,提高群众整体素质,夯实社会教育桩基,促进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南方日报:请您谈谈近些年楹联习俗在濠江的传承发展现状。

  林则林:近十年来,楹联习俗的传承、普及和发展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况。濠江早在2007年就被评为广东省首个楹联之乡。区委宣传部、文广旅体局、教育局、文化馆等文化部门一直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推进和发展,楹联作为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项目,在每年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从各类重大节日的联谜会,到“每月一会·濠江联谜”活动,以及每年春节的海内外征联活动等,都活跃着楹联的身影。2017年起,我们更是加大力度,组织楹联学会、灯谜学会的骨干力量开展“楹联灯谜送教入校”活动,将联谜教学列入相关学校课程,以课堂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题教学,使楹联和灯谜的传承和普及开创了全新的局面,而且取得很好的效果。濠江区楹联在广东乃至全国应该说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这是近十年来取得的不可否定的成绩。

  南方日报:目前,楹联习俗的传承发展遇到哪些挑战?如何面对?

  林则林:虽然楹联习俗活动在濠江仍保留着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与诸多传统文化类似,楹联传统文化在一段时期也不受重视,存在断层的问题。因此,目前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人员队伍规模不大,开展普及传承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常态化开展活动中常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在与年轻人交流过程中,我也发现许多年轻人甚少阅读传统文化的读物,这导致有些年轻人欠缺欣赏传统文化的能力。我认为,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找到合适于现代的路子,这需要全社会构建起一个氛围,才能提高群众的兴趣爱好。具体到楹联的传承,还需要结合学习其他传统文化知识来加强基础,才能更好地进入楹联的世界,从而感受其内涵,真正对楹联产生兴趣。

  一线故事

  一本书,延续百年楹联文化

  “福临吉宅,春满华堂”“彩云蟠吉地,瑞气溢新楼”。近日,家住汕头市濠江赤隆的小黄乔迁新居,按照民俗,要在新居门口张贴对联,一本在书店购买的《实用楹联精辑》给他提供了诸多对联素材。

  楹联群众基础丰厚,然而如今,人们或在网上抄录一些合适的楹联,或在商店购买、领取随物附送和免费发放的春联,内容千篇一律,缺少了当地文化特色和地方特有的烟火气息。小黄直言,《实用楹联精辑》一书非常“接地气”,生动地反映出濠江民风民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记者了解到,《实用楹联精辑》是由汕头濠江区文化馆出品的楹联工具书,近期在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搜集了新春联、居宅联、行业联、祭祀联等古今民俗对联近万比,为广大楹联爱好者提供了楹联创作时的“正确打开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由濠江一群热爱楹联文化的非遗传承人、爱好者历时三年多收集、校对、分类编纂而成,为楹联传承留下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厚礼,也是濠江作为全省首个楹联之乡传承发扬楹联文化的生动注脚。

  发掘民间手抄楹联古本

  据了解,在濠江地区,清代便有当代楹联的手抄本传世,其遣词造句多有地方特色。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在此游山玩水、嬉笑怒骂,茶余饭后以楹联为楔子,抒情寄怀。如清代蓝辞青、陈青瀛、梅继三等都是撰写楹联的好手。在现存的宫庙祠堂等古建筑里仍可见到名联名作。近代,一些爱国志士还借楹联抒发爱国情怀。

  据楹联习俗市级传承人林则林介绍,近二十年来,濠江区致力于推动地方楹联习俗的传承和发展,在挖掘、研究其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批流传于濠江民间的手抄楹联古本,时间跨度近三百年。

  “时常有民众来向我们讨要对联,用于新春民俗、乔迁新居、开业等喜庆活动,于是我们就在想,老祖宗留下了那么多优秀的楹联作品,该如何才让更多人也欣赏、使用到?”楹联习俗省级传承人黄鸿杰告诉记者,有感于将楹联文化发扬光大,他们萌发了要将这些作品收集成册的念头,方便群众取阅使用。

  2018年,濠江楹联习俗被列入广东省非遗省级项目。同年,由黄鸿杰等非遗传承人和楹联文化爱好者组成的一支“老中青”楹联灯谜团队开始有目的性地收集濠江当地楹联,积极动员当地民众提供楹联古本。

  “拿到古本资料后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复印留存,原件都会原封不动地交还给村民。”林则林说,濠江有不少楹联作品来源于当地祠堂联,于是他们就逐个与祠堂负责人沟通,征求同意后才将楹联作品收集起来。从私人宅邸到祠堂庙宇,从古老戏台到深山里的石刻,不知不觉间,光是楹联作品复印集也垒成了一座“小山丘”。

  三年五易其稿整理而成

  楹联作品的收集过程中,校对审核工作也需同步开展。在林则林看来,校对工作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数十万字的作品,不少缺乏断句,有的长短不一,有的还是需要多方求证的古字,此外还需要根据楹联的年代、上下联、词性、对仗等元素进行校对。

  记者观察到,在《实用楹联精辑》的校稿上,密密麻麻都是校对标注的痕迹。林则林坦言,三年时间团队开过无数次会议,每一次深夜的讨论、研究,都能迸发出新的火花,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繁琐,但充满乐趣。”

  黄鸿杰告诉记者,校对的过程,同时也是积累知识的过程。许多楹联古本的字句,还需要翻阅古书才能知晓其内容。例如“逢遇刘晨询药圃,源从医缓讨方书”这一比,通过查询才知“医缓”一词出自《左传·成公十年》中的一位名医,后来被用来泛指良医。

  在整理、还原古本楹联的基础上,团队又收集了近年来濠江楹联家的部分作品,最终编纂成《实用楹联精辑》,独具濠江特色。从原稿到终稿前后五易其稿,亦反映出楹联民俗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负责任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实用楹联精辑》在内容上进行了分类,包括新春联、居宅联、行业联、祭祀联、祝寿联、贺婚联、拜挽联、庙宇联、祠堂联、其他联等,共20多万字。此外,在排版上,采用左右竖向排列而非上下横向排列的形式,更为明白透彻。

  “楹联由于广泛运用在各种民俗活动中,自身形成了一种习俗,这本书可以作为楹联习俗的有力佐证。”濠江区文化馆馆长吴著彬表示,《实用楹联精辑》的编辑,对于濠江楹联习俗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未来濠江区将持续深耕非遗保护、乡土文化工作,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助力延续濠江文脉,讲好濠江故事。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