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简政放权显成效 审批事项精简51%
北京简政放权显成效:审批事项精简51%,办理时限压减71%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在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北京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在改革理念、改革机制、改革动力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在改革理念上,北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企业和人民的需求为导向,让“接诉即办”成为北京服务最鲜明的底色;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标国际规则,大力度清除隐性壁垒,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推进全过程公正监管,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改革机制上,北京探索出“顶层设计+压茬推进”的改革模式,一体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滚动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0、2.0、3.0、4.0、5.0版改革政策,形成系统集成、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改革强势。
在改革动力上,北京汇聚改革力量、凝聚改革共识,同时锤炼出一支由全市91个单位、16个区近500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专班队伍,持续推动营商环境改革不断深入,在北京减量发展的背景下,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北京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平均跑动次数从1.5次压减至0.1次以下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审批事项精简51%,申请材料压减74%,办理时限压减71%。
目前,北京市设置的办事证明全部取消,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300项,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平均跑动次数从1.5次压减至0.1次以下,清理隐性壁垒200余项。
同时,北京率先建立事前事中事后“6+4”一体监管制度,运用风险监管、信用监管、科技监管、协同监管等6种监管方式,在餐饮、医疗、养老等9个领域,推行“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查”“一业一评”等场景化综合监管措施。
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1200余个事项纳入双随机抽查,30个部门、42个领域实行联合抽查。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4等9级信用标准,重点在34个行业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3批22个金融科技应用纳入“沙盒监管”试点。
在“接诉即办”方面,北京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主渠道,累计受理企业群众来电3000万件,响应率保持100%,满意率达到92%。全面实行“不见面审批”,1800余个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公积金、社保等1000余个事项掌上可办。
北京还大力推进国内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技术——长安链在政务服务领域应用,完成1.1亿张电子证照汇聚,已在中小企业确权融资、财税电子票据、京津冀通关便利化等600余个场景落地。
同时,北京创新推出场景化改革,在企业开办、获得信贷、不动产登记、跨境贸易、社会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水电气网协同报装、中小微企业优惠政策等37个政务服务场景,再造业务流程、共享数据资源、强化部门协同,实现高效办好“一件事”。
未来5年,北京将全面建成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将紧抓营商环境创新试点重大机遇,不断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持续推动北京营商环境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方面,将以创新试点引领改革规划实施。今年,北京率先出台了首个省级《“十四五”时期优化营商环境规划》,是指导北京未来5年营商环境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根据规划,北京将在未来5年全面建成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同时,北京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全面构建以告知承诺为基础的审批制度、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制度、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政务服务制度、以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制度、以法治为基础的政策保障制度等5大基础性制度,打造“北京效率”“北京服务”“北京标准”“北京诚信”4大品牌。
另一方面,北京将以创新试点带动重点领域突破。目前,北京已初步形成《关于开展北京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并明确具体的改革任务清单。
此外,北京将以创新试点深化新一轮改革。近期,北京市政府已经印发《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这是北京第5次集中出台营商环境改革举措,也可称为5.0版,方案包括12个方面299项任务,改革领域、范围、力度都超过前4版。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北京将以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为抓手,坚持改革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探索创新、狠抓落实,继续当好营商环境改革排头兵、先行者,为我国营商环境迈向更高水平继续做出北京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