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龙湾区委书记分享“共富故事”背后的龙湾经验-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温州龙湾区委书记分享“共富故事”背后的龙湾经验

2022年02月08日 10:47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温州唯一县市区代表发言,听“共富故事”背后的龙湾经验

  记者 张银燕

  2月7日,浙江召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大会。会上,5位来自省级部门、地市、企业的代表分享了各自的“共富故事”,总结盘点前一阶段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进展情况,介绍了一批值得复制推广的共富经验。

  作为温州唯一县(市、区)发言代表,龙湾区委书记、温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一富这样解码共同富裕龙湾样板。

  龙湾区倾力实施全省首个行政区未来社区全域类试点,建设“未来城区”,积极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船”和“桥”。2021年获未来社区省政府督察激励,跻身中国创新百强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69984元和44430元,收入倍差1.575,全市最优、全省第6,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搭建以“全域未来”为基本框架的未来城区格局,筑牢共同富裕基底;实施以党建统领为核心体系的未来治理模式,拓展共同富裕路径;打造以优质共享为价值追求的未来服务标准,提升共同富裕内涵。

  未来社区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基本单元。龙湾以未来社区为重点,带动老小区提升改造,推动全区共享高品质生活。

  创新全域共建的顶层设计。以国际视野、未来视角定位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未来场景,把未来社区“一统三化九场景”理念融入全区整体设计,率先出台“未来城区”行动方案,组建专班、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按“作战图”全力推进。搭建全民共享的未来体系。全区布局12个未来社区、15个未来园区、8个未来街区、10个未来乡村等基本单元,形成“五大百项工程”建设清单,让不同资源禀赋的区域搭上“同一致富列车”。2021年辖区所有村经营性收入超60万元、村均总收入超600万元。塑造全员参与的变革能力。开设“未来课堂”,定制城市建设、产业转型、社会治理与数字化改革等未来社区相关的专业课程,授课41场、5862人次,努力塑造干部的变革能力。

  党建统领整体智治是共同富裕的关键。龙湾通过数字化改革,构建起“一网智配、一网通管、一网通办”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

  “党建+”释放治理张力。建成“党建大脑”,加速“党建网”“治理网”双网融合,实现社区“大党委”建设覆盖率100%和基层网格数字化改革100%。比如:开发“红哨系统”,构建群众线上提交问题、社区审核派单、党员干部认领报到、居民评价反馈的双线联动闭环管理,实现“群众吹哨、党员报到”,实名注册党员3358人,开展服务15226人次。“应用+”彰显治理活力。围绕城市管理打造35个重点应用场景,构建城市智治体系,推动城市治理能感知、更智慧、更安全。比如:打造城市停车联盟和“违停8分钟预警执法”,违停率降至1.3%、道路停车周转率提升59.1%、路内泊位日均周转车次11.24次。“一键找园”中榜省级“揭榜挂帅”项目,实现园区平台可寻、可看、可比、可落。“数字+”提升治理能力。开展跨层级、跨省域、全市域“一网通办”,通办率达93.33%。实施“利民补助”一键达,整合91项惠民政策,上线半年办理56279件,惠及5.4万人次。惠企政策“直通车”上线奖补类项目110项,一年核定金额52968万元。

  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龙湾积极推动数字社会“浙邻享”系列公共服务应用落地未来社区,让未来社区“三化九场景”和“15分钟生活圈”真实可感,其中万顺社区接入我的家园,“浙系列”重大应用全部贯通,上架浙里办高频应用4个。

  打造普惠现代的教育服务。推动“学在浙江”落地未来社区,新投用中小学、幼儿园数量和建筑面积均居温州市首位,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98.3%,校园可升降课桌椅覆盖率达95%,通过“志愿浙江”“邻里帮”开设“三点半”课堂,投用全国首个“智慧护学岗”,“明眸皓齿”学生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入选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第一批创新试点。打造安心智能的康养服务。推动“浙里长寿”落地未来社区,“未来康养智城平台”列为省“揭榜挂帅”项目,通过线上下单可提供助餐、助洁、助浴、理发、陪聊、代办等20多项养老服务,已为438位高龄独居困难老人安装水、电、气、智能手表等监测设备,3个月完成线上服务2309单。基于“健康大脑”建成“智慧卫监”等12个应用,全区人均期望寿命等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打造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落实“文化+社区”理念,实现街道“三团三社”、农村文化礼堂、乡村艺术团、文化派驻员四个全覆盖,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人才咖啡等开放式社区空间多点布局,创成“四季公益课堂”“书香龙湾”“民星联盟”等一批标志性文化IP,常态化举办文化艺术节、全民阅读节、音乐舞蹈节,打造互助共享的邻里文化。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