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西湖:立体的潮州志书-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潮州西湖:立体的潮州志书

2022年03月24日 10:3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潮州西湖:立体的潮州志书

  拐进寿安古寺后,清理掉厚厚的青苔,挖出近一立方米的泥土,一块元代后至元年间的石碑展露在眼前,石碑上记录了潮州城居民对净慧寺的捐赠。这是近日粤东考古中心所组织的考古队的新发现,这块石碑填补了潮州西湖山元代摩崖石刻的空白。

  人们口中所指的潮州西湖一般指西湖以及其背靠的葫芦山(又称西湖山、银山),宋代潮州通判陈尧佐评价西湖“潮阳山水东南奇”。潮州西湖位于潮州古城城西,学者们用“始于唐、著于宋、芜于元、盛于明、旺于清”来概括西湖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在西湖营构题咏、勒石留迹,成就了潮州西湖这部可游览、可欣赏、可研究、可怀古的立体潮州志书。

  撰文:肖燕菁 策划:达海军

  远观

  湖山图景

  西湖的一湖一山,成为潮州古城的边界与画屏

  西湖首先是作为水体存在的。打开明代《永乐大典》中的宋元潮州古城图,潮州城西不见西湖,而写着“放生池”。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颜真卿上书,请求设置放生池,以示贤明睿智,广播慈爱,于是皇帝下诏诸州设置放生池。颜真卿在《天下放生池碑铭序》中记载“临江带郭,上下五里,各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如今的潮州西湖就是其中一处,放生池是潮州西湖的雏形。

  据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卢青青《潮州西湖造园历史与特色研究》一文,唐代兴修水利,修筑北门堤,方才切断了西湖支流与韩江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宽阔的长形大湖,即放生池。

  西湖渔筏为潮州八景之一,烟波浩渺中,有数条渔舟于湖面中央,湖中渔人抛网捕鱼,静中有动。西湖渔筏或在北宋就出现了。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潮州通判陈尧佐作《游西湖》,诗中写:“附郭山连水,公馀独往还。疏烟鱼艇远,斜日寺楼闲。”

  如今的潮州西湖水域面积开阔,约6.7公顷,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掩映,从航拍视角,西湖宛如一块嵌在潮州古城边的绿宝石。

  但西湖并非一直如此。北宋后期,西湖日渐萎缩,民众在西湖周边开挖山石、掘土为坟、放养牲畜,人们对于西湖的形容从“郭山连水”退为“一泓泉色”,再到“步畝莲池”。西湖的重振要到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潮州太守林(山+票) 对西湖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疏浚。

  林(山+票)对这次重振是下了心思的。庆元四年(1198年),林(山+票)到潮任主官。看到西湖上山道路被荒草灌木遮盖,民众在西湖山上放牧,景色破败,而最重要的是西湖已经堙没,沦为民田菜畦,林(山+票)发出了“湖山并名,岂有山独无湖?”的感慨。

  林(山+票)将淤积的西湖重新开挖疏浚,引韩江水入西湖,并扩大了西湖范围,南北长度比往昔加倍,根据《潮州府志》的记载,“周围二百五十丈”(周长约833米)。

  之后,林光世在宝祐年间(1253—1258年)之后大规模重浚西湖,规模较之前更为宏大,并且沟通了护城河、开凿三利溪,将潮州古城周围的水资源整合,形成了活水循环系统。

  如今,古城东畔韩江水通过藏在地下的五条干渠排入古城西侧的西湖,西湖水又通过季节调节,或排水流入三利溪,或干旱补给三利溪,同时三利溪也为韩江分流,并汇入西湖水,一同灌溉下游的农业田园。卢青青认为,这带动了区域性的水系循环,具有宏观生态意义。

  葫芦山因山总体北宽南窄,西侧部分内缩,呈葫芦状而得名,主峰最高海拔约为73米。在那一次重建西湖中,林(山+票)修筑了环湖道路和数座亭子,多数早已不见踪影。而在西湖山中段主峰巅顶有一块躺在地上的石刻“立翠”,疑为立翠亭的遗迹。对于西湖而言,更重要的是虹桥的建成。

  潮语乐队六甲番的主唱李四顺曾写过午夜时分的西湖:“子夜的虹桥远看似条玉带悬浮于西湖之上,白雾蒸腾,桥那边的尽头是葫芦山郁郁葱葱的树木,像个深不可知的世界。”西湖的湖面沿着如今的环城西路,行人车辆不用入园便能隔着栏杆看到西湖,而要真正走近西湖和葫芦山,需要入园,再穿过长长的虹桥。

  那一年,林(山+票)在湖面上架起虹桥,由西湖山坡横跨西湖湖面,长约150步(200多米),直达潮州府城。城郊的西湖开始与古城更为紧密地相伴。

  风景园林学硕士林榕认为,“山城夹湖”让西湖成为西湖山与古城中部的过渡空间,也让城西景观在竖向变化上有高层次的山、中层次的城及低层次的湖。西湖由东北向往西南向延伸,中部稍向东弯曲,水系宽度总体均匀,南北几近等宽,外观狭长,与古城城西边界良好契合,线条缓和曲折。狭长的形态让西湖视觉景观不仅可呈现南北向的深远,也可从东西向平近观景,尺度宜人。

  三山拱卫、湖江夹城,这是潮州古城的山水格局。三山为韩山、金山、葫芦山,江为韩江,湖即为西湖。凭借一湖一山,西湖成为潮州古城重要组成部分。

  近看

  摩崖石刻

  潮州历史的橱窗,书法艺术的长廊

  全中国有多少个西湖?自古便有“天下西湖三十六”的说法,直至今日拥有西湖的城市也不在少数。杭州西湖凭借众多文人墨客的诗文而成为其中冠首,扬州西湖因精致园林自成一派,惠州西湖的闻名则缘起苏东坡贬谪此处。潮州西湖与别处有何不同?

  潮州西湖背靠葫芦山,葫芦山摩崖石刻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湖摩崖石刻现存130多处,石刻年代自唐、宋、元、明、清至中华民国均有,内容主要包括官府文告、记事胜游、诗词揽胜、科举题名、景物抒怀、重要记事、景点命名等,书体则篆、隶、楷、行、草均有,被誉为“潮州历史的橱窗”“书法艺术的长廊”。

  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洪旭勤时常在早晨探访西湖,对他而言,西湖是一座立体的藏宝书。“大家说西湖的每一块石头上面都有刻字,这是夸张的说法,但是葫芦山确实有很多摩崖石刻,而且和景色融合得很好。和其他地方的西湖比,潮州西湖的重要价值和特别之处就体现在摩崖石刻。”

  最早在西湖题刻的是北宋潮州军州事王汉。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王汉到西湖游览,见西湖山麓旁边有一块大石头,约三四米宽、六七米高,四面平整,“俨然若正人端士,绝世独立,不偏不倚”,便浮想联翩,当即以“立石”为题作诗一首,并刻于石上。《立石》开启了西湖山题咏刻石的时代风潮,是西湖第一处摩崖石刻景观。

  西湖山立石在上世纪70年代的大规模炸石取材中被毁,如今西湖景区内最早的摩崖石刻是处在动物园中的《俞献卿葬妻文》,立于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时任潮州军州事的俞献卿面临丧妻之痛,妻子张氏临终前嘱托俞献卿不采用当时象征身份地位的火葬,而是“妾其逝矣,厥躯愿勿以火化,但得抔土覆面足矣”,俞献卿“则余嘉其言达,故不违其命,即以其月十二日,葬于此”。

  《俞献卿葬妻文》就刻在葫芦山北岩一处不规则的石块上,作家黄国钦评价其“正书隶意,天骨美,高古蔼然,不留天地,率意而为”。张氏随性淡泊,俞献卿也遵其嘱托,二人心心相印,如有神交。俞献卿的葬妻文写得平实朴素,无一字抒情,但仍然可见其悲戚,只因满篇皆是妻子的临终所言。心中无我,是为大爱。

  潮州文史专家陈贤武认为,金石碑刻不仅是一种有别于文本文献的珍贵史料,更是相关时代兴衰演变的直接见证。因此,通过考量金石文字的作者、内容及数量等,也能窥视和体悟到许多值得重视的历史信息。它既可弥补正史文本书写上的缺漏或不足,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更为翔实可靠的史料依据。

  如今,林(山+票)修筑的亭子皆已不见踪影,但那次修筑保留了大量的摩崖石刻至今可见。从湖滨林(山+票)自题的《重辟西湖》《题西湖山石》到南岩山脚下许骞所撰《重辟西湖记》、北岩山腰处林(山+票)的副手廖德明所撰《次韵舍人登湖山之作》……林(山+票)将自己的政绩铭记在西湖山的石头上。

  从宋代开始,历代地方官若重修西湖,必会勒石于葫芦山,以期名留千古。葫芦山的摩崖石刻,记录了西湖的历次修筑情形,更多的是文人墨客记述游踪,赞美湖山。摩崖石刻与湖山图画相得益彰,山翠石古,山为石增灵气,石为山添文脉。

  游客若从南岩吕仙洞走出,拾级而下,便可看到小函谷峭壁上四个草书体刻字“湖山图画”,每字长一米余,大气舒展;当爬山爬至气喘吁吁微微冒汗,发现路旁立石“云路”,心想是在云巅漫步,疲劳得以些许舒缓;看到了“四望台”就知道已位于西湖山顶,可“平临坛寺三千界,俯瞰江城十万家”;而当清晨第一缕阳光落在“霞光洞”三字上,石刻命名的缘由便不言自明。

  西湖的摩崖石刻,妙在融于山水之中,恰到好处,绝不突兀,又画龙点睛。

  咏叹

  代有公卿

  在西湖,尽览我潮之文风

  “凤凰山啸西湖平,代代出公卿。”这句潮州民间的谚语出处何在不可考究,但至迟在林(山+票)重修西湖时已有。许骞《重辟西湖记》中记载:“夫山啸湖平公卿之谶,百年遗迹,一旦还旧,将见缨乡委绅佩,洋洋迭出,一以祈君寿,二以同民乐,三以振地灵、起人物,一废举而众美具。”

  有说法认为,“凤凰山啸”是指风吹过凤凰山发出的声响。潮州夏季盛行东南风,水汽遇凤凰山所阻,然后冷凝形成降水,确保了潮汕平原农业生产灌溉安全。“西湖平”便是指潮州西湖的水位能够较好地保持,这样下游田亩便可以得到灌溉。农业稳定,经济发展,潮州一地自然就有了“代代出公卿”的机遇。

  宋代,中央不断加强统治,大力推行科举,潮州日渐开化,文风渐起,求学者众多。南宋潮州的人口高峰不曾超过70万,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少则几千,多则过万,几乎不到7个人之中就有1人参加科考。到明代,潮州科举达到顶峰。

  洪旭勤曾在网上买到一张潮州西湖雁塔石的老照片,照片上游客在湖边的雁塔石边合影留念。“雁塔”二字大小皆近两米,清晰可见,旁边的小字部分已辨别不出。“旁边刻了嘉靖辛卯科(1531年之广东乡试)23个潮州举人的名字,包括第二年登壬辰科状元的林大钦。潮州古代人文的兴盛之极,体现在这一块雁塔石上。”洪旭勤所指的这块雁塔石在上世纪被炸毁运尽,但西湖仍留下不少科举题名的石刻。如湖山中麓及北岩之“皇明洪武甲子科题名记”“皇明嘉靖乙卯科题名”“大明嘉靖辛酉科题名”“皇明嘉靖庚子科题名”“大明万历壬午科”“皇明潮州历科武举题名”等。

  或许因身处山水间,相比潮州牌坊街上恢弘的表彰,西湖里的科举题名更为低调朴实,且西湖原本便为官学驻地,更添肃穆文风。

  宋代王大宝《迁学记》中记载:潮之学凡四迁,庆历中建学于东江之湄,元祐四年徙于西山之麓,七年迁州之巽维。这里的西山之麓,所指的便是西湖葫芦山。宋代初期,“庙学联属”,葫芦山州学前身是夫子庙,可谓借庙兴学。

  葫芦山北岩一处少有人至的峭壁上刻着唐伯元与好友留下的唱和诗,该处石刻字迹有些模糊,但仍然可见其笔锋。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592—1594年),有“岭南士大夫代表”“理学儒宗”之名的唐伯元回到潮州为母守孝,其间与好友在西湖山北麓的宋代州学遗址上建造了寿安寺,在南岩下建造了紫竹庵。万年归隐后,唐伯元在寿安寺旁建造醉经楼,命名为梅花庄,《醉经楼集》为唐伯元主要代表作。

  吕仙洞石壁已经被常年的香火熏得黢黑,需要用手电筒照亮才能看清上面的石刻,上面刻的是唐伯元好友章曰愼的题记。吕仙洞又称天然洞,位于老君岩上方,半由人工半由天开,相传吕洞宾曾云游至此,因以得名。吕仙洞狭窄深邃,“室小深藏,丹炉可设”,容不了超过2人,为章曰愼的读易山房旧址。章曰愼在这里“一篇周易一炉香”度过了山中年月。留下“槛外徘徊看海色,樽前笑语落天花”,“牧伯行春乘五马,群山揽胜陂岩阿”等诗文。

  “明月清风无限侣,野花啼鸟漫为朋。”春天的西湖,草木茂盛、万物生长,偶到偏僻无人之处,唯有鸟鸣声作伴,恍惚间感受到了古代知识分子结庐在此的宁静与闲适。

  陈贤武认为,休闲游览空间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给日常生活涂抹上文化色彩。“西湖山之于潮州,就是这样一个空间。”古代知识分子以西湖为涵养心性的场所,而西湖也因他们的营建与活动而成为文化名山。山啸湖平公卿之谶,所言不假。

  至今,潮州许多人仍有到西湖南岩寺求签的习惯,以期待家中学子升学顺利,学有所成。

  怀古

  往来古今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西湖山主峰最高海拔约为73米,只是一座小山丘,但却是潮州古城制高点。

  行至半山,到了林深处,高木林立,根深叶茂,遮天蔽日,不免有萧瑟之感,定睛一看,原是几处腰城的残垣。城墙被厚厚的青苔覆盖,草木在砖缝间生长,夯土部分已被灌木杂草掩埋。

  西湖山腰城的残垣告诉后来人,西湖并非一成不变的闲适山水。

  康熙十三年(1674年)潮州总兵刘进忠反清,掘湖山墓,撤居民房屋,筑栅山上,与城内形成倚角。乱定后,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马三奇、仇昌祚、林杭学等官员主持下,合潮州十一县之力就刘进忠所修筑的基础上建湖山腰城。城墙用贝灰三合土夯成,高3.2米,宽1.92米,四围长约1648米。康熙《潮州府志》说,“湖山俯瞰郡城,惟隔一濠。此城当西北之隘,势为辅车,是设险之大”。1738年,虽然升平日久,官府还是把腰城大规模重修,增筑城墙125丈6尺,跨过城濠,连接外城。

  陈贤武认为,从整个城市的防卫功能着眼,潮州西湖山的确有着重要地位。1854年,海阳彩塘吴忠恕反,聚众数万攻打潮州城。府城东西两侧的韩山和西湖山,成为争夺的要地。韩山与府城之间还有韩江天堑,西湖山才一濠阻隔,形势更加重要。于是,“绅士刘于山等请调民勇驻山上防守,架木桥湖上,为守兵往来路”。官府调来潮阳壮勇守西湖腰城,“大战西湖,而西湖得保完全”。

  西湖山南侧山腰处的普同塔是超度亡灵之所在。清初清兵屠城之后,海德和尚和钟万成居士便赶来收拾这几十万尸骨,焚化后葬于西湖山,建普同塔。1939年潮州沦陷时,普同塔被毁,1959年又筹资重建。潮州的凤城才子佃介眉书“普同塔”三字,沉郁质朴,厚重宽展。

  2003年出生的蔡柏轩在因疫情休学的一年中自发搜集、学习潮州历史文化的相关内容发表在公众号上,朋友得知后告诉他家中有西湖的老照片,便自发整理了民国时期的西湖一文。儿时除了游乐场、动物园,蔡柏轩对西湖的印象便是散落的坟墓。从老照片中,蔡柏轩顺藤摸瓜,知道了西湖在清末的荒冢满山,通过老照片看到了西湖的百年变化。“西湖或者说是潮州,都比我之前以为的要精彩、丰富。”

  民国初年,西湖重辟,如今的涵碧楼、湖心亭、聘怀亭皆为当时所建。葫芦山南岩有一处“公园”题刻,时间为民国十二年(1923年),证明当时已有现代公园的理念。西湖公园在民国时期又称潮州中山公园,西湖南岸原为古城墙,辛亥革命后拆去城墙成沿湖城基路。

  从1925年周恩来指挥东征军讨伐陈炯明,到1927年起义军进入潮州,数名革命领导者以涵碧楼为指挥中心,在潮州掀起革命浪潮。

  第一次东征期间,周恩来组织恢复被军阀摧残的城乡工会、农会组织,着手筹建共产党、共青团的地方组织,在潮安县城办夜校,教育贫苦农工闹革命。第二次东征,周恩来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的创立和政治工作倾注心血。1927年9月23日下午,周恩来、贺龙、叶挺等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主力占领潮州,将司令部设于涵碧楼,同时建立县级红色政权——潮安县革命委员会。自9月23日起直到30日,史称“潮州七日红”。

  1963年,贺龙视察潮州时,来到当年起义军三师司令部旧址,感慨万千。涵碧楼已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毁成一片废墟。贺龙建议重修涵碧楼,郭沫若获悉,欣然挥毫写就“涵碧楼”三字相赠。

  如今正是木棉的季节,木棉花开时热烈纯粹,花落时掷地有声。涵碧楼前一棵木棉树在一次台风中被雷劈掉大半,如今半树老枝,半树花开,火红一片,更显孤决壮烈。

  1965年夏,郭沫若偕夫人莅潮,重访涵碧楼,在西湖的山水中挥毫题诗:弹指光阴卅八年,潮安每在梦中旋。楼台倒映涵虚碧,旗帜高扬似火燃。一夕汤坑书附羽,千秋英烈血喷烟。今来重到金山望,日月更新别有天。

  -参考资料

  卢青青《潮州西湖造园历史与特色研究》;林榕《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特征研究》;饶锷《潮州西湖山志》等。

  感谢潮州市西湖公园管理处主任丁有阳、《旧影潮州》作者丁铨、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洪旭勤提供支持

【责任编辑:刘洋】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分享到: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