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形成特殊群体综合帮扶“一张清单”
全面覆盖+精准画像 温州形成特殊群体综合帮扶“一张清单”
记者 周琳子 章慧聪
“对低保低边成员从事来料加工取得不超过2万元的收入,不计进家庭收入。快来看看新政策,大胆尝试就业,不仅收入增多,还能自我提升‘造血’功能。”3月28日,洞头区东屏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瑜第一时间将这一消息“点对点”发给了辖区内40多名符合政策的群众,还附上了参与街道教玩具来料加工的报名信息。
这一“困难群众部分收入免计”政策来自温州刚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帮扶特殊群体推进共同富裕的若干政策意见》,涵盖了对低保低边成员在公益性岗位、幸福岗位就业取得的岗位补贴低于低边标准的部分收入等,均不计家庭收入。“在我们街道就有教玩具来料加工点,有了政策支持,困难群体的就业顾虑能大大化解,在家门口就能激发他们就业创业的积极性。”王瑜说。
对社会特殊群体的综合帮扶是加快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温州以“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政策整合与创新相结合,构建特殊群体帮扶政策体系,打破条线部门界限,围绕困难群众、残障人士、老年人、困境儿童等12类特殊群体,梳理整合14个部门涉及的基本生活保障、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共27条综合帮扶政策,形成针对全市特殊群体的综合帮扶“一张清单”。
摸清底数,建立“全面覆盖+精准画像”群体数据库。根据本地人口基础数据库,温州梳理完善12类特殊群体结构专题数据库,做到政策体系覆盖帮扶对象“一个不漏”。同时动态管理,为各类特殊群体“精准画像”,识别政策需要帮扶的重点人群,分类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
政策体系搭建的过程,也是查漏补缺、扩面帮扶的过程。在此次发布的27条政策中,不少措施在覆盖范围、补助条件等方面进行优化。市区80-89周岁老年人的高龄津贴,从只针对享受城乡养老金待遇人群拓宽至所有户籍人群,覆盖人数翻了一番;义务教育营养餐享受对象,从全市农村扩面至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内资助对象,新增补助金额700多万元;为扩大残疾人就业岗位,残疾人就业认定户籍范围由本市扩大至全国。
将“长短不一”的政策指挥棒,统一指向“提低”。过去的帮扶政策,各地政策力度和评价标准,不同群体的同类补助力度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参差。例如此前,儿童福利机构养育的孤儿、社会散居孤儿等困难儿童群体的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不一,此次政策进行了规范统一,都“按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70%确定”。政策惠及儿童群体数量扩大至4000多名。
为了提升特殊群体的幸福感、获得感,此次发布的综合帮扶政策通过利民补助“一键达”、大救助、帮农促富、数字残联等数字化应用直达快兑,测算每年预计投入帮扶资金约22.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