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锦山9300多亩盐碱地改良复耕 丰收喜悦润农心
文昌锦山9300多亩盐碱地改良复耕 丰收喜悦润农心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3月31日消息 (记者 吴岳文 文) 3月31日上午,记者在文昌市锦山镇罗豆居的一片田地里看到,村民正忙着采摘辣椒。“我们复耕撂荒的盐碱地种辣椒,今年行情好,目前销售额已有200万元。”种植大户陈焕武高兴地说。“锦山镇9300多亩撂荒地已全部复耕。其中以‘公司+农户’模式发展的2600多亩特色种植业,成效十分显著。”锦山镇镇长林学华满面笑容。
陈焕武告诉记者,锦山镇罗豆居曾受台风“威马逊”影响,因海水倒灌至土地盐碱化而撂荒。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开展盐碱地治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数千亩撂荒地全部复耕。
陈焕武介绍,这片辣椒地有500多亩,最多时一天需用工100多人,对于当地村民而言,盘活这片撂荒地,他们至少多出两份收益:一份出租土地的租金,一份务工的工资。
在一片绿油油的水稻田里。罗豆居东阳村村民小组长冯壮正在锄草,他将田地半年自己耕种水稻,半年用于出租,空闲时间他就去别人耕种的地里帮忙,挣得一份务工收入,这样,一分田地他能获得三份收益。
“盘活撂荒地,受益的当然首先是当地农民。”林学华介绍,罗豆农场盐碱地改良始于“威马逊”台风后,2015年立项,总投资1376万元,需要修复改良的盐碱地共有9300多亩。
据了解,盐碱地改良主要采取深耕水洗加化学剂的方式进行,具体操作包括深耕、灌水、排干、晒田、撒农用药剂、再次深耕、灌水、排水等过程。
锦山镇政府还引进企业做大特色农业。如今,放眼锦山镇罗豆田洋,连片的土地,被田埂和流动的渠水分割成块状,有的种辣椒,有的种水稻,有的种着茭白。有一家企业在改良复耕的撂荒地上种起了野生赤稻。野生稻谷产量低,但价值却很高,平均一斤红米售价在80元以上。“规模化种植需要资金投入,种植管理技术要求也高,后期还要对接市场找销路,普通农户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林学华说,引进企业带动,可不断提高土地综合产出和提高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