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推出22条措施,吹响新时代科技创新强市建设“冲锋号”-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潮州推出22条措施,吹响新时代科技创新强市建设“冲锋号”

2022年06月07日 15:55   来源:南方+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潮州推出22条措施,吹响新时代科技创新强市建设“冲锋号”

  科技引领进步,创新驱动发展。近日,潮州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科技创新强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加快新时代科技创新强市建设,全力打造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意见分为总体要求、任务措施、保障措施“三大版块”,部署了打造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保障、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四大重点任务”,并细分为加快高新区建设、聚力建设省实验室分中心、实施县域科技跃升行动等22条措施。

  该意见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科技创新强市建设体系基本成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1.6%以上,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40%、2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达450家以上,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有效构建,创新驱动发展走在粤东西北前列。

  完善创新布局,打造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打造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是潮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此,潮州将加快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建设,聚力建设高水平省实验室分中心,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实施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行动,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增添经济发展动能。

  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意见提出,潮州将支持凤泉湖高新区引进高端技术与产业项目,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推动潮安经济开发区建成省级高新区,支持潮州港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形成“省级-国家级”的梯度培育发展格局。此外,充分发挥高新区产业集聚作用,按照“一区一主导产业”,优先在高新区布局战略性产业集群,鼓励凤泉湖高新区申报建设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以“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目标,潮州将高标准建设韩江实验室,争取建设水平保持领先、位居粤东西北前列。加快实验室基础建设,依托凤泉湖高新区打造现代化高科技综合科创基地。聚焦前沿研究领域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人才引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协同创新体系,把韩江实验室建设成国内陶瓷、食品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对外,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一方面,积极引进广东省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来潮建设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探索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新模式;另一方面,借力“中山-潮州”对口帮扶合作,通过园区共建、产业转移、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等方式,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合作,构建更高层次更加紧密的创新合作模式,加速融入“双区”创新体系。对内,实施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行动。各县区要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对工作成效显著、进位明显的县区加大市级科技专项资金倾斜力度。支持潮安区、湘桥区等有条件的县区申报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县区,形成发展标杆。

  不仅注重平台建设,潮州还致力于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潮州将围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目标,积极引进和储备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主动对接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前沿新材料、清洁能源、海上风电、绿色低碳、智能卫浴、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食品、安全应急和现代物流九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到2025年,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全市九大战略性产业集群效应彰显,集群年均增速15%以上,形成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大力发展企业研发机构、着力推进重点领域研发攻关、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如何走好自主创新的自力更生之路?意见中为潮州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指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潮州将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打造企业成长全链条培育体系。同时,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一企一策”精准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科技型领军企业。到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实现倍增。

  大力发展企业研发机构。潮州将深入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行动,支持企业建立健全不同层级、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支持骨干企业联合武汉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到2025年,力争全市累计建成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20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180家,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达450家以上。

  着力推进重点领域研发攻关。结合潮州市传统特色产业及九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布局,潮州将综合运用“揭榜挂帅”“股权投资”等新型项目组织形式,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一批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科研环节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聚焦前沿研究领域,积极组织潮州市重大创新平台、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专项。

  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潮州将出台实施5G基站专项规划,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5400座,5G信号实现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全覆盖。同时,加快企业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探索推进元宇宙、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基本覆盖。此外,推进“数字潮州”建设,发展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数字乡村,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完善数字化经济管理,“智辅”政府决策科学化。

  “智慧服务”增添活力,科技赋能幸福民生。意见指出,将坚持“科技兴农”“科技强医”“科技惠民”,深入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加强疾病防治、快速检测等卫生健康科技支撑,助力社会公益和绿色生态发展。同时打造“科技+文旅”,推进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场景应用,打造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优化双创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保障

  科技孵化载体聚集大批创业企业,是创新和活力的代表。为完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意见指出,将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培育产业、促进就业的主体功能,推动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载体实现量质双提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零”的突破。同时,紧密结合陶瓷、食品等特色产业,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高质量打造专业孵化载体,力争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

  优化双创环境,需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意见指出,将推广应用省“中小融”平台潮州分站、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等金融平台,提升融资服务能力。同时,充分发挥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金等政策性贷款风险补偿金作用,为科技企业融资增信,推动金融机构推出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积极发挥广发信德等投资基金风投聚能撬动作用,加大科技企业融资力度,解决融资难题。

  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意见提出,将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数量和质量,培育一批具备较高附加值的核心专利。同时,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和保护,建立健全餐具炊具等重点领域快速维权援助机制。到2025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88件以上。

  在营造开放创新文化氛围方面,潮州将大力宣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举办潮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争取承办食品、陶瓷等国家级特色产业创新创业专业赛。同时,推动科技进校园,每年举办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全市性青少年创客大赛,鼓励建设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组织中小学因地制宜开设科学类课程。

  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互为促进,缺一不可。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如何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破除科技体制障碍?意见提出,将深化科技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优化引才聚才机制。

  在深化科技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方面,潮州将充分调动县区科技管理力量,更好地促进科技项目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按上级部署改革完善市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完善科研项目费拨付机制,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形成符合科研规律和人才创新规律的管理模式。

  如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潮州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加快促进新时代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措施,规范科技成果信息登记和交易,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深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收益改革,加大转移转化激励力度。鼓励引进和建设科技成果专业服务机构,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2025年,全市科技成果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总量累计达到300件以上。

  人才资源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为优化引才聚才机制,潮州将科学设置科技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坚持引进外来团队与培育本土团队双向并抓,实施“扬帆计划”“百名博士进企业”“企业科技特派员”等人才工程,培育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研发团队。深化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政策,建立储备人才库,引才名额向高层次人才集中、创新绩效突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倾斜。依托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广东潮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等院校,“订单式”培育企业需求型技能人才。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制定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到2025年,全市科技人才引育数量实现倍增,达2000人以上。

  【全媒体记者】纪金娜

  【通讯员】许晨曦

【责任编辑:史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分享到: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