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丁氏:演绎千年海丝情缘-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晋江丁氏:演绎千年海丝情缘

2023年07月07日 11:00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晋江丁氏:演绎千年海丝情缘

  □本报记者 何金 刘益清 通讯员 陈文经 林晓燕 刘翼 文

  近日,福州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之家的大学生们利用暑期组团来到晋江,探访陈埭丁氏宗祠和回族史馆,深入了解丁氏宗祠相关的各种文化知识,并与当地村民深入交流,开展社会调查。

  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小林告诉记者,通过对丁氏宗祠的了解后,对汉族与回族人民的融合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有了更深的认同。

  位于泉州母亲河晋江下游江畔的晋江市陈埭镇,是晋江乃至整个泉州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进入陈埭镇,林立的厂房最为显眼,这里密布数千家鞋厂、服装厂等。

  在厂房林立、街巷纵横的陈埭镇岸兜村,有一处安静而独特的建筑。从外表看,红瓦顶、燕尾脊,充满闽南风情。而建筑内部墙体雕饰的阿拉伯文、匾额下的“吉祥鸟”图饰,又都显示出这座建筑的非比寻常。

  这里,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埭丁氏宗祠。陈埭丁氏宗祠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代的产物,是多元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相遇与融合的生动体现。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来到中国,该宗祠就被列为重要考察点。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组在泉州举办第二次活动时,陈埭丁氏宗祠再次迎来了联合国的官员和专家。潮起潮落,屹立在泉州湾南岸的陈埭丁氏宗祠,演绎着一场跨越千年的海丝情缘。

  民族融合

  丁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从四世祖丁善“拓基启宇”起,经过历代重建、扩筑、修葺,现存格局基本为清康熙年间所修,目前是省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

  进入丁氏宗祠正门,便可看到左侧悬挂着“陈埭回族史馆”的匾额,这是丁氏宗祠与其他祠堂不同的地方。“陈埭回族史馆”设于1984年,馆内有100余件珍贵文物和近200幅资料图片。这些文物,讲述着一段段阿拉伯移民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一个个回汉人民团结奋进、共同发展的动人故事。

  步入陈埭丁氏宗祠右侧,可见泮池在最前方,然后是条石铺就的大埕,最后便是宗祠的主体建筑。前厅三开间,中间较大,设正门,门上悬挂明代书法家张瑞图题写的“丁氏宗祠”额匾。

  研究陈埭丁氏宗祠20多年的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景辉告诉记者,丁氏宗祠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其最大特点是既有汉族文化内涵,又不缺乏回族文化痕迹,是回汉文化融合的象征。因此,这个宗祠成为研究泉州古代海外交通史和阿拉伯人入籍中华的重要实物依据。

  漫步在宗祠内,记者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回汉文化融合的痕迹。这个宗祠不仅宏伟壮观,而且蕴含丰富深邃的内涵。廊院式的建筑形式,使宗祠整体布局呈“回”字形。尤有意思的是后殿东北角削角砌筑,使“回”字口部更与汉字书法转角顿笔象形,这正是丁氏回族把民族意识融入宗祠建筑形式的体现。

  祠堂的装饰有很多精美的中式传统工艺木雕、石雕,正厅门楣上方木雕以及廊心石墙则雕刻着阿拉伯文“清真言”的组字图案及信仰伊斯兰教字画的“吉祥鸟”。

  “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有的文化内涵,让整座宗祠散发出一种包容和宽广的气息。”庄景辉说。

  海丝印记

  一座坐落在晋江乡村的宗祠,为什么会带有阿拉伯元素呢?这,要从丁氏的先祖说起。

  谈及这一独特的宗祠,丁氏24代孙、陈埭回族史馆馆长丁清渠对记者说,宋元时期,泉州港扬名海内外,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慕名来到泉州经商、生活甚至定居。他们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丁氏的先祖正是这一时期来到泉州。

  据《丁氏族谱》记载,首次来到泉州的丁氏一世祖叫丁谨,精于商业,他从海外来到泉州,因与泉州当地女子结婚,后定居在泉州一个叫文山里的地方,并以泉州为据点,往返苏州、杭州两地经商,积累了大量钱财。

  《丁氏族谱》记载,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丁氏先祖,是元代初期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他在泉州一带具有很高的声望。

  在丁氏宗祠中堂,神龛上供奉的是丁氏列祖列宗考妣神主。祖宗牌位刷成阿拉伯人崇尚的青绿色,每年的春秋二祭就在这里隆重举行。祠堂内的匾额,隐藏着丁氏家族起源的秘密。祠堂中堂高悬“百代瞻依”大匾,后厅立有“绥我思成”匾额,再加上正门“丁氏宗祠”的“丁”字,三字组合,暗示其宗族为赛典赤·瞻思丁的后裔。

  元末明初,战乱频发,作为穆斯林后裔,丁氏族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丁氏家族四世祖丁善无奈之下举家搬迁,来到了当时偏僻的海边小镇——晋江陈埭,取其先祖尾音“丁”字为姓,扎根于此。

  丁清渠介绍说:“丁氏族人以前在泉州一带,都是从事商业活动,自来到陈埭以后,开始仿效汉人,从事农耕活动。丁善就带领他的儿子跟当地的汉族同胞共同围海,为陈埭镇一带的开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丁善率领族人与当地的汉人一同将原本荒僻的土地建设成了富饶美丽的新家园,丁氏家族以其坚忍不拔的群体精神获得了周边汉人的认同和尊重。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汉族的传统观念和行为准则逐渐影响了丁氏子弟的思想和行为,丁氏族人也开始学习汉人建造起宗族祠堂,这也是丁氏宗祠得以修建的原因。

  枝繁叶茂

  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到陈埭丁氏宗祠进行考察,在陈埭丁氏宗祠旁种下一棵象征友谊的常青树。如今这棵榕树已经生长得枝繁叶茂,日渐葱茏。

  千百年来,从丁氏宗祠走出来的丁氏子弟,正如这一棵常青树一般“枝繁叶茂”。

  在丁氏宗祠的正厅大门上,悬挂着一方“陈埭万人丁”匾额。这个匾额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传说,陈埭丁氏家族的一世祖到三世祖都是单传,人丁单薄。元末泉州发生“亦思巴奚”战乱,丁氏三世祖丁夔(硕德)率子丁善迁居陈埭。多年后,丁善见父母老迈,还未置办寿域,就想替父母找一块风水宝地。一位风水先生对他说:如果墓碑竖于墓前,子孙里会出三个宰相;如果竖于墓后,就会繁衍万人。也就是所谓的“进前三宰相,退后万人丁”之说。高官与丁口,两者择其一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极为难的,但丁善选择了后者。

  历史上,陈埭丁氏科举入仕者非常多,且历代名人辈出,仅明、清年代在科甲名录中就有丁氏文武进士14人,文武举人24人,世称秀擢龙门“六试七联捷”,名魁虎榜“四闱十登科”。第八世丁仪方开创仕途之路,他一生为官清廉,勤政为民,至死“家无一垅之植”“权构室一区”,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中,堪称清官典范。知名的还有“洋务运动”先驱、中国近代军事科学家,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火炮制造专著,中国第一辆铜火车和蒸汽机车模型设计者、中国近代最早的火箭研制者丁拱辰(1800—1875年)。他们不仅为丁氏一门赢得声誉,同时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

  陈埭丁氏,还演绎了一段海峡两岸交流情缘。据当地族谱记载,陈埭丁氏十六世丁苏、丁派等一批人迁居台湾,逐渐繁衍成为丁氏聚居村落。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开放晋江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泉地往台湾经商、设立郊行(泉郊会馆)者众多,有“小泉州”之称的鹿港镇,其丁氏居民即是陈埭丁氏迁居过去。至今,台湾鹿港当地有数千丁氏族人。近年来,多批台湾丁氏宗亲回乡谒祖访问,陈埭丁氏宗祠成为联系两岸丁氏族人的纽带。

  如今,在江头村与台湾鹿港各有来自同一支派的一座进士第。台湾鹿港的进士第又称“丁家大宅”,乃闽南式建筑,与晋江陈埭的进士宅一模一样,只是占地面积稍大一些。这是陈埭丁氏六房二十世祖寿泉醴澄公之宅,其赐进士出身,同知衔,诰封广东即用知县,后来回台湾掌教白沙书院,是故丁家大宅、新协源亦称进士宅。丁进士宅兴建于光绪年间,是鹿港硕果仅存的进士第,当时花岗石板、杉木、砖瓦等兴建材料均从大陆载运。100多年来虽经过几次修建,但是不改当年的古风貌。

  “晋台两地两进士第见证两岸血缘情深。”丁清渠说。

  如今,在陈埭,“万人丁”是一个大姓巨族,居住在陈埭镇中部的江头、岸兜、溪边、西坂、鹏头、四境、花厅口七个回族行政村,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2.7万多人,衍居在省内外(包括港、澳、台)乃至东南亚的族人有5万多人。

  陈埭丁氏发展史,是中华各民族和睦团结、并肩战斗、共同发展的历史写照。

  造福一方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在陈埭这片热土上,诞生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和品牌企业。他们当中,很多都来自丁氏。他们把闽南人的爱拼精神与阿拉伯人的商业天赋发挥到极致。

  在过去数十年内,丁氏族人缔造了“安踏”“特步”“361度”“乔丹”等一系列知名商业品牌。

  安踏体育,从中小企业起步,一步步发展,市值已突破2000亿港元,成为中国运动鞋服领域最强龙头,跻身全球运动鞋服巨头领域;特步,手工作坊起步,精耕运动鞋服领域,成为运动休闲鞋服领域的龙头企业,市值突破200亿港元;361度,同样草根起步,30多年来持续推进品牌营销,成为运动品牌领域崛起的新贵……这些由丁氏族人创办的企业,抒写了中国休闲运动鞋上市公司的辉煌与传奇。

  “吃水不忘挖井人”,晋江市陈埭镇回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丁文錶告诉记者,在陈埭镇,由丁氏族人创办的企业,工业产值最高时一度占全镇的60%以上,率先富裕起来的陈埭丁氏族人,用自己创造的财富不断回报社会,带领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作为安踏公司创始人,丁和木带领儿子丁世家、丁世忠与其家族成员始终践行“诚信感恩”企业信条,积极致力于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这些年来,安踏集团累计捐赠善款超百亿元。

  在丁氏宗祠不远处,一幢占地2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的宏伟建筑拔地而起。这幢由丁和木捐资5000万元建设的“和木文化中心”于2019年6月投入使用,如今成为岸兜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丁和木还用母亲的名字创办“阿瑞幼儿园”,捐资助力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聚书小学、民族中学等校园建设和教育提升。

  据了解,连续十多年来,丁和木为全村7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0元敬老金,老人最高每年可领到7000多元敬老金。为了让每一位在岸兜村的孩子都有书读,且把书读好,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丁和木都慷慨捐助。

  和安踏一样,特步创始人丁金朝、丁水波父子多年来也带领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公益事业覆盖教育、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累计捐资1亿多元。

  361度丁建通家族多年来捐资助建家乡陈埭民族中学、江头中心小学校舍,设立奖教奖学基金,为江头老年人发放敬老金等,累计上千万元,对社会体育、文化、慈善等公益事业累计捐资上亿元。

  此外,乔丹丁国雄、斯兰丁宗寅族贤也都带领企业为家乡教育、老年、扶危济困慈善公益事业捐资超千万元。

  回望过去,如今“陈埭万人丁”这个民族融合的优秀群体仍在悄然诉说着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阿拉伯情缘。

【责任编辑:惠小东】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分享到: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