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

地球村开启过年模式 中国式情感大联欢上演

2018年02月12日 10: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过年:中国式的情感大联欢

  【解说】年,又称为“春节”。在中国传统的历法中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贴对联、吃团圆饭,燃爆竹,祭祖祈福……举行各种仪式表达祝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年,成为中华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节日。

  字幕 过年:中国式的情感大联欢

  【解说】这是中国广西柳州市的一个小山村,68岁的唐丰志像往年一样开始准备2018新年的第一道年货,茶油。他用火炕烘干茶籽,随后将其碾成粉末,做成茶饼,然后压榨。在他看来,用传统的工艺做出的茶油古朴纯香,能让远在南宁的儿女找到家乡的味道。

  【解说】对于离乡千里、与亲友聚少离多的游子们而言,与家人团聚是过年最殷切的期盼。于是,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大迁徙拉开帷幕……摩肩擦踵之间,春节像一条情感的纽带,将中国人从天南海北拉回了故乡。

  【同期】北京师范大学社科院教授 萧放

  巨大的民族情感的流动,回去以后跟亲人团聚,跟自己祖先对话,可以得到精神的升华和力量的聚集。

  【同期】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勃

  随着我们生产方式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家庭。那么也就造成了过年回家是一道非常引人注目的风景,它也是个文化的一个大迁移。

  【解说】作为过年的传统民俗,“包饺子”捏起了一份团圆,“贴对联”贴上了新年的期盼,“年夜饭”吃进了亲情的温暖。

  【解说】对于安徽蚌埠的高红来说,2016新年的团圆饭意义远远不同。当邻里家中笑声洋溢,香味扑鼻的时候,高红独自一人为远在合肥和上海执行春运任务的丈夫石斌和儿子石鸿翔,准备一顿饺子。她决定跨越620公里,与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

  9:06 合肥车辆段

  14:16上海虹桥站

  【同期】

  (石斌)作为一个铁路工作者家属 高兴

  (石斌)坐吧 坐吧

  (高红)搁点醋

  (石斌)我先尝尝

  【同期】

  (高红)饺子有点温,凑合着吃吧。

  (石鸿翔)弄得我太感动了。

  (高红)怎么样,味道怎么样?

  (石鸿翔)味道还用说么,你包的饺子味道还用说么。

  【解说】作为中国春节的另一项习俗,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时过境迁,当装满压岁钱的纸质红包变成了手机屏幕上的争分夺秒,自然难免一场一触即发的大战。

  【同期】北京师范大学社科院教授 萧放

  发红包其实是一个娱乐,多少不限,大家都在一个气氛,看起来是个电子的东西,大家在一起抢红包,分享红包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团聚,一种电子时代的团聚。内在的核心价值观和内涵是没有变的。

  【解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中国春节也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从最初华侨华人在唐人街舞龙舞狮放鞭炮,到当地民众身着唐装互道“恭喜发财”,中国春节的年味和习俗正悄然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解说】2003年,印尼把春节定为法定假日。2005年,菲律宾也正式宣布春节期间全国放假一天。2015年,纽约市正式将春节列入公校假日……目前,全世界已有十几个国家把春节定为当地的法定节假日。

  【同期】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 民俗学专家 张勃

  它(春节)的历史非常久远,它的活动非常丰富非常多样,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是具有文化分享意义的,不管你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可能你不会特别理解里面的内涵。但是它的有些活动还是会吸引到你。

  【解说】不过,近些年来,当手机、互联网占据了人们的交流空间,拜年、守岁等传统的年俗活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特别对于大城市,当在外奋斗的人们返回家乡,春节的气氛在空荡的高楼间显得更为清淡。有人开始疑惑,过年的花样越来越多,为什么年味儿却越来越淡?

  【解说】在张勃看来,这些变化恰恰反应了中国人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只有过年时才能享受到的生活,如今已经稀疏平常。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不会再为一点压岁钱和一顿丰盛的美食而翘首期盼了。

  【同期】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 民俗学专家 张勃

  习俗活动它和平常的日子其实有很大不一样的,但是随着我们社会的变迁,就导致当中一些内容和平常没太大区别,这个使得大家觉得淡了。比如说过去吃一顿饺子就会是特别大家的一个渴盼,能够从家长那里得到一块钱压岁钱就是特别开心的事情,但是现在对我们来讲,都不是新鲜事,在平时都可以得到。

  【解说】过年,这个伴随着无数传说的节日,在中国的历史中走过了数千年。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海外,同时也把春节的喜庆带向了世界。如同在钟声敲响那一刻的烟花齐放,中华传统文化也在世界上绽放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责任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