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遗木洞山歌面临传承难 没人愿意学收徒难
国家非遗木洞山歌面临传承难 没人愿意学传承人收徒难
【解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山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盛极一时,当地男女老少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传唱。然后到了现在,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会唱木洞山歌的人越来越少,木洞山歌遭遇传承难的局面。近日,记者前往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实地采访,感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山歌的魅力。
木洞山歌发源于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系当地民众传唱的山歌歌种,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巴渝歌舞”。木洞山歌源远流长,伴随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在春播的插秧时节和金秋水稻的收割季节,在木洞广阔的田野上,农民会边劳动边唱起木洞山歌。2006年,木洞山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75岁的喻良华是国家非遗木洞山歌的传承人,据他讲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木洞山歌跟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十分流行。当地百姓劳作之余,为了舒心解闷,经常自娱自乐唱山歌。当地还经常举办传统聚会,如薅秧歌会、婚嫁歌会、打谷歌会、闹春歌会、牧牛歌会等等。
【同期】(国家非遗木洞山歌传承人 喻良华)
木洞山歌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候的巴渝歌舞,流传到了唐代的话,就基本成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那个时候是普遍传唱,农村的,不管街上的,普遍都在传唱木洞山歌。
【解说】喻良华表示,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流行音乐席卷大江南北,包括山歌在内的中国传统艺术遭遇流行音乐的冲击,木洞山歌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
【同期】(国家非遗木洞山歌传承人 喻良华)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流行音乐,还有其它音乐的冲击过后,可能年轻人就不大喜欢了,年轻人一不喜欢,老的一代好像也没有好大市场,在那个年代的话,那就很困难。
【解说】作为木洞山歌的传承人,喻良华一心想把木洞山歌传承下去。退休后,他和几位木洞山歌老歌手成立了木洞山歌艺术团,他们经常排演,相互传授。然而近几年,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如船工号子、作坊号子、薅秧歌等正在逐步消失,再加上老一代歌手的衰老和谢世,木洞山歌面临传承难的局面。喻良华表示,现在收徒弟非常困难,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木洞山歌,因此,他担心木洞山歌这项民间艺术失传。
【同期】(国家非遗木洞山歌传承人 喻良华)
带徒弟确实有点艰辛。我们是免费的,并且非常欢迎那些人来。是免费的,不厌其烦地教他们,但就是没有人来。这个就感到很遗憾,这也是我心中的一个心病
【解说】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近年来十分重视对木洞山歌的发掘、继承和发展。目前当地已经将木洞山歌编写成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
记者 肖江川 重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