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

莫高窟文物“护卫者”:七十载逐沙减“沙患”

2018年08月24日 13: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解说】被誉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博物馆”的敦煌莫高窟,东临三危山、西接鸣沙山,身处沙漠怀抱中。强烈的风沙流沿崖壁泄流而下,使许多洞窟前室或洞窟外露壁画受到沙割、沙打、磨蚀和掏蚀;严重的积沙阻塞间道、增加窟顶压力。

  其实,早在五代时期,风沙就已危及洞窟的安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实施莫高窟崖顶风沙危害综合防治试验研究,先后在断崖上进行化学固沙;在窟顶戈壁上设立“A”字型尼纶网栅栏防沙体系;在鸣沙山边缘引进滴灌技术进行生物固沙试验。2008年,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风沙防护工程开工,在原有风沙防护项目的基础上,增加砾石铺压,扩大高立式阻沙栅栏、麦草方格沙障和植物固沙防林带,这些防沙措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由工程、植物、化学措施相结合,阻沙、固沙、输沙、导沙为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敦煌研究院治沙站工作人员邱飞向记者表示,都是因为这些综合防护体系才得以让游客们轻松看到莫高窟。

  【同期】敦煌研究院治沙站工作人员 邱飞

  通过这七八年时间,我们监测综合防护体系对莫高窟风沙防护,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现在我们通过观测可以说使进入库区的流沙,现在减少了80%到90%,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我是2001年到这地方,到现在差不多有17年,这个环境是每一天比每一天好,以前我们周围的天然植被它以前都没这么多,现在我们加上我们自己建的植物固沙林带,再加上我们把这块地方保护起来,不会让别人破坏,现在它的生态环境在慢慢向好的一面发展。

  【解说】上世纪30年代,莫高窟最低层洞窟大部分埋在沙中。自1944年建立莫高窟保护机构以来,已先后开展了数十次防沙、治沙探索。邱飞介绍,早年的治沙形势十分严峻,正是常书鸿、段文杰等老前辈坚守大漠,付出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辛,才使得后人们取得了宝贵经验,莫高窟也越来越好。

  【同期】敦煌研究院治沙站工作人员 邱飞

  我们老一辈,就是常书鸿常院长,那时候他们在洞窟当时做的最重要一项工作就是清理洞窟的流沙,因为当时一层洞窟被流沙所掩埋了,当时交通工具也有限,就用马车在洞窟清理流沙,当年记载每年大约要清出去3000到4000方(立方米)这么多沙子,我们也通过吸取老一辈的措施,为我们也取得了一些宝贵的治沙方面的经验。

  【解说】敦煌研究院治沙站工作人员李睿向记者坦言,他们的治沙、巡护工作看似容易,其实非常艰辛,有时候地表温度非常高仍然继续工作,唯一的办法就是避开直射。

  【同期】敦煌研究院治沙站工作人员 李睿

  夏天地表我们的地表(地表温度)是快到70℃了。(那你们怎么克服的)避开太阳直射那段,我们在这样的戈壁表面,不能穿一些不透气的鞋行走,穿一些布鞋之类的,对脚透气,脚烫的慢一点。你要避开正午直射太阳直射那时候,那时候尽量要把皮肤保护好,帽子要戴好口罩要带上,那个确实受不了。

  【解说】70多年来,在几代治沙人的守护下,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窟前积沙减少85%左右,被守护良好的“千年容颜”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朝圣。如今,这里一年四季不再“下沙”,绿色的范围从最初窟前的一小片逐渐向北面延伸,越来越多,窟区前也已经到处郁郁葱葱。

  记者 李亚龙 崔琳 甘肃敦煌报道

【责任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