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

华文作家追忆金庸:书迷、不舍、感动

2018年11月05日 21: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解说】著名报人、作家金庸(查良镛)10月30日与世长辞。数日来关于金庸的回忆、纪念与评论弥漫全球华语社群。适逢香港作家联会成立三十周年,华文作家们近日趁相聚之机在港分享他们与金庸的交集,追忆这位香江武侠小说泰斗。

  【解说】台湾诗人郑愁予称,自己与金庸相识多年,尽管金庸言语不多,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却有许多默契。

  【同期】台湾诗人 郑愁予

  金庸是我的老朋友,我们有时在一起吃饭,他不是一个多言多语的人,但是我们在一起有许多的默契。他走了,我觉得心里头真是不舍。有的时候是开会、宴席的时候常常见他,我们两个常常坐在一起,就坐在旁边。

  【解说】已过耄耋之年的郑愁予自认是金庸“最忠实的读者之一”,他喜欢金庸小说中的历史性,可以让读者在历史中还原人物,再用想象力去加强加深,赋予作品更多细节,他说,文学史上很少有人能够这样写。

  【解说】内地作家铁凝在1998年第一次见到金庸。金庸连夜看了铁凝的小说,且说了许多肯定的话。这种对年轻作家的扶持和重视,让她深受感动,印象深刻。

  【同期】内地作家 铁凝

  金庸先生盛情款待,邀请我们到他家中一起喝下午茶,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第二天庆祝香港作联成立十周年的庆祝会上,金庸先生特意告诉我,他昨晚连夜看了我的一部长篇小说。他对这小说讲了很多肯定的话。他说文坛要重视对年轻人的扶持、前辈对后进的扶持,令我深受感动。

  【解说】马来西亚作家戴小华在读完《天龙八部》后就对金庸作品如痴如醉。她甚至将金庸想像成作品里的乔峰。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戴小华与金庸在一个2500人的宴会上相遇了,并与她“心中的大侠”毗邻而坐。这次的近距离接触,让戴小华喜出望外,对金庸也有了新的了解。

  【同期】马来西亚作家 戴小华

  没有想到这么多宾客里面,我居然跟我心目中的大侠坐在一起,而且就坐在我的旁边。这个简直是让我喜出望外,而且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你知道金庸是不太说话的,所以他就只是轻微谈一些话,可是他老是咪咪笑着,所以我那时候看到他我就说,他不像乔峰的形象,我觉得他就像一尊笑佛。

  【解说】这一次的见面让戴小华更加关注金庸的作品,除了武侠小说之外,金庸的散文集,也是她的心头好。她说,金庸的文字,是无可替代,无论武侠小说、社评或散文,都能体现金庸的品味、品格和品德。

  【解说】和戴小华不同,内地作家邱华栋认为,段誉才是金庸的隐秘自传,虽不善口头表达,内心却十分丰富。

  【同期】内地作家 邱华栋

  我比较喜欢金庸的天龙八部,我觉得里面的角色,像段誉,可以看出来,他们的性格上、形象感觉上有点像金庸的隐秘的自传。因为我们通过电视也知道,金庸先生并不善于口头表达,但他是一个内心特别丰富的人。段誉有点傻傻的,傻人有傻福。在各种不经意的时候把所有的绝活都学在手里。

  【解说】香港作家陶然对金庸作品的痴迷,则从中学二年级就开始了。当时的他每天晚上都挑灯夜读,对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儿女情长和人性都十分着迷。

  【同期】香港作家 陶然

  那时是中二的时候,中二的时候是看《碧血剑》。当时我晚上看的时候,看到晚上十一二点还不睡,我妈妈在隔壁睡,她就敲我的门,就叫我睡。我也不听,就继续看。后来我妈妈走过来就把灯熄掉了,没得看了我就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还是看。那时候非常入迷。

  【解说】令陶然入迷的,不仅是金庸的文字和故事,更是其武侠小说中的侠义、儿女情长以及人性。他说,金庸的作品,每一个人物都是圆形的,有正有邪,刻画十分饱满。现如今金庸作品的普及度之广、阅读者之多,令其在文学领域的贡献不可否认。

  记者 陈烁 李柏鸿 香港报道

【责任编辑:吴侃】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