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人坚守百年技艺 16道工序打造泉城“兔子王”
原标题:非遗传人坚守百年技艺 16道工序打造泉城“兔子王”
【解说】“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画着点浅红。”老舍在小说《四世同堂》中描写的便是当时风行济南、北京两地的“泥塑兔子”。在北京称其为“兔儿爷”,济南则叫“兔子王”。在济南,古时人们都会在中秋佳节将“兔子王”摆上供桌,让它以兔神身份接受祭拜。具有济南特色的“兔子王”能传承至今,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 “泥塑兔子王”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秉生。
【解说】5月14日,记者在位于济南市甸柳新村的周秉生家中看到,面积不大的客厅里摆满了各色各样“兔子王”。这些“兔子王”白面红唇,兔面人身,长长的耳朵与头部之间用弹簧相连,有的身着红袍,背插红旗,有的手持药杵稳坐虎骑之上,造型十分别致。周秉生正坐在工作台前,仔细地拿着前几天刚在黄河边采集回来的细泥土塑形。周秉生告诉记者,他们家已经和“兔子王”打了一百多年交道,传承至今,已是第四代。
【同期】“泥塑兔子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周秉生
我家老一辈就是做“兔子王”的,咱现在做的是传承下来的“周氏兔子王”,我是第四代传承人,我小的时候跟着我父亲,从给他帮忙开始学习制作。一开始不认为是“兔子王”,认为是我父亲做的泥人,所以逐渐懂得了它不是泥人,是“兔子王”。从那时就跟着他学,那时候也就是十几岁。
【解说】周秉生介绍说,“兔子王”根据地域不同,叫法和样式也各具特色。与北京“兔儿爷”不同,济南“兔子王”经十六道复杂工序,以动为特色。其中,最特别的是体内中空,内藏拉线,用手拉线时,“兔子王”的双臂就上下做出捣药状,憨态可掬。
【同期】“泥塑兔子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周秉生
咱济南的和北京的都是中秋节应景之物,而济南“兔子王”以动闻名,而动它也动的地方多,它的胳膊是活的,耳朵是活的,头顶上带的花还是活的。两个手拿着红缨枪,捣药的,都可以做出捣药的姿态,所以说它每个部位都能动。再加上济南“兔子王”的特色,一个用色。而济南“兔子王”的特色的用色是用了一个喜庆色。
【解说】以“周氏兔子王”为代表的济南“兔子王”,历经百年传承至今,经过不断发展,传统面貌最终得以保留。对于“兔子王”的传承,周秉生选择了一条特殊道路,每个工作日他都会去济南市的部分小学教授“泥塑兔子王”非遗课。在周秉生的指导下,小学生们用自己的巧手捏画出了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兔子王”。
【同期】“泥塑兔子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周秉生
非遗传承也得从娃娃抓起,由于济南“兔子王”传承上百年,有一段时间失传,尤其现在的小学生已经不知道这个传统工艺了。所以说上学校里教学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让下一代学习、制作泥塑“兔子王”,让这个传统的、有济南特色的一个中秋节应景之物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我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
杨飞 济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