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塞罕坝“育林人”张向忠:用心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林海

2019年09月11日 16: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解说】他叫张向忠,是一位“育林人”,已经在塞罕坝林场工作35年了。近日,记者在林场见到他时,他正带领一支小队在林场进行外业调查,检查记录林木的胸径、树高、生长率等,再根据情况调整林木结构,让林木能更好地生长。

  【解说】林场里山高路远,外业调查的范围很大,经常上山一干就是一整天,没有时间再下山吃午饭。因此,每天张向忠的早饭都要吃得很饱,才有力气完成一天的工作。林场常年的低温、高湿度,还让他患上了关节炎和鼻炎。

  【同期】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 张向忠

  早餐吃的撑得够呛。到晚上回来时候饿得够呛。(在)山上只能垫巴一口,这是经常的事情。因为长期从事山地作业,有的时候气候潮,所以得了关节炎;吃饭没有规律,得了胃病;特殊的气候条件,(得了)鼻炎。

  【解说】1984年,21岁的张向忠第一次踏进塞罕坝林场。当时偌大的林场只有一辆汽车,去哪儿几乎都要靠步行。看着一排排简陋的办公室和破旧的宿舍,张向忠的心一下凉了半截。

  【同期】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 张向忠

  我们的住房都是60年代70年代建的房屋,我们山上的社工住的都是马架子。所谓马架子就是一根柱顶着一根横梁,两边儿都是坡状的,(架子搭完了之后)上面就盖一层草,上面铺层土。林场能给你买个自行车,就是对你最大的照顾了。都是靠徒步上山,没有交通工具。

  【解说】土层薄、风沙大,塞罕坝的自然条件并不适合建造林场。在建场初期,因为没有符合塞罕坝实际的经验可借鉴,林场工人们就边摸索,边生产,边总结,硬是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同期】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 张向忠

  因为当时建场没有苗圃,都是从东北林区调苗,距离长,很容易出现苗木失水或无苗现象。林场就开始搞自我育苗,用自己的苗木搞造林。所以首先解决苗木问题,再解决苗木栽植技术问题。你像落叶松在这的深度不能超过原来在苗圃地(里)的深度,樟子松、云杉要进行深埋。这都是塞罕坝一代代人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特殊经验。

  【解说】植树造林讲究的是“三分造、七分管”。如今,塞罕坝林场的大面积造林工作已基本结束。如何管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森林,成了张向忠心中的头等大事。

  【同期】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 张向忠

  因为养护事业在森林经营过程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造完以后,幼苗就需要除草割灌,来促进幼苗的生长。幼树长大以后,还需要进行修枝抚育,给林木创造更加合适的生长空间,保证林木的快速生长。只要这片林子还在长,管护就不能松懈。

  【解说】眼前这片郁郁葱葱的百万亩林海,是塞罕坝三代育林人用自己的双手一棵棵栽种出来的。从1962年到2018年,塞罕坝林场有林地面积从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2%增长到80%,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走在林场里,张向忠看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树木,不禁感叹。

  【同期】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 张向忠

  在那种条件下,人家就能坚持下来。我们现在生活条件、生产条件、交通条件都比过去好多了,有什么不能坚持下来的呢?另外也看到了自己造过的林、经营过的林逐渐长成材,心里也有一种成就感。在塞罕坝虽然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干林业还是能够干成事业的。

  郎佳慧 河北塞罕坝报道

【责任编辑:王嘉怡】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