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冰转换” 提利用率 冬奥赛场探索可持续建设新模式
【解说】国家游泳中心,又称“水立方”,是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项目的比赛场馆。北京冬奥会期间,水立方将变身“冰立方”,承担冰壶和轮椅冰壶的比赛。7月28日,记者来到国家游泳中心了解目前场馆改造与建设情况。
【解说】据了解,为实现“水冰转换”,国家游泳中心进行了场地结构、温度、湿度、照明、声学等多方面科研攻关和系统改造,最终得以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2019年底,国家游泳中心初次完成了“奥运标准”冰面的制冰工作,并成功举办了“冰立方”首场高规格冰壶赛事。
【同期】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 杨奇勇
我们通过去年(2019年)12月份的中国青少年冰壶公开赛来得到了验证,就论证了这个冰水转换这套可转换体系是成立的。结构的自振频率超过了25赫兹,这样人和结构永远不会共振 就不会晃,然后整个制冰体系工作得非常好。上一次大概用了2个月时间,我们在今年(2020年)冬天会迎来冬奥测试赛,这场比赛我们准备用20天时间把冰水转换工作全部完成。
【解说】水冰之间的自由转换,不仅丰富了场馆的经营业态,而且为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创造了条件。此外,国家游泳中心也创新应用起集装箱式运动员更衣间,对退役集装箱进行低碳环保的功能模块化改造,不仅体现绿色办奥理念,也为赛后场馆运营打下基础。
【同期】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 杨奇勇
我们的赛后并不需要这么大量的更衣间,那么按传统的办法我们会用低成本建造,最后拆除,拆除之后变成垃圾反倒增加消纳的困难和负担。这样的集装箱本身不贵,同时(赛后)可以完整拉到地面上做商业运营,目前是在用咖啡馆的形式做测试。同时它还能带着奥运比赛原汁原味的文化符号,可能对将来吸引消费者也非常有好处。
【解说】目前,位于国家游泳中心南广场的冰上运动中心也在紧张建设中。冬奥会后,该中心将用于冰上运动推广和体验。
【同期】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 杨奇勇
南广场的结构已经完工了,现在正在做里面的机器设备,还有一些装修工作,应该在今年(2020年)9、10月份能够完成,今年(2020年)我们会向公众试运营这个场地。在奥运赛时它是一个冰壶场地,在大厅看完比赛,在南广场去体验冰壶。在奥运赛后我们会增加冰球、花样滑冰这样的青少年培训,和一些文化消费这样的功能。
【解说】据介绍,按照计划,到2020年年底,北京赛区全部比赛场馆将实现完工。而在规划建设之初,北京赛区各场馆就充分考虑到了场馆赛后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同期】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 丁建明
拿北京赛区4个新建场馆和7个改造场馆(举例),它们都有了各自一整套完整的套赛后利用方案,而且也配备了赛后运行团队。所有的比赛场馆它们都具备了冬季项目和夏季项目场地转换的功能,实现了比赛和群众体育双轮驱动的运行模式。
【同期】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 刘新平
可持续性它确实融合了环境经济和社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我们国家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我们也是希望利用这个活动,通过这个时机,一方面推动我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也一方面也能为我们以后的大型活动,为我们国家以后的发展。创造一些好的范例和模式。
程宇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