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琴声再起 音乐岛重拾“非遗”
【解说】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鼓浪屿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风景秀丽繁花似锦,登上日光岩环视,上百年的红砖古厝掩映在绿树丛中,向东北眺望厦门岛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鼓浪屿对于厦门来说犹如一面镜子,映照过去展望未来,备受呵护。
【解说】八月末的鼓浪屿,暑气渐渐消散,推开中华路97号有着120多年历史的雷厝木门,三三两两的居民正坐在院子里,用手中的夏威夷吉他、尤克里里弹奏出充满海岛风情的轻快旋律。他们是代表鼓浪屿家庭音乐文化的雷厝乐队,2012年正式成立,对这些老鼓浪屿人来说,家庭音乐会曾是最寻常的生活方式。
【同期】鼓浪屿居民 雷永平
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本身又爱好,特别是退休以后时间很多了,我们有一个乐队,所以我这个生活中心也慢慢移成为有这个音乐的氛围。
【同期】鼓浪屿居民 谢绵聪
曾经的历史对我们这代人,留下了比较深的烙印,所以鼓浪屿特别是这次整个申遗过程的话,使我们能够重新去温习这段历史。
【解说】在鼓浪屿启动“申遗”程序后,管委会加大力度推进活化利用、文化回归,除了悠扬的琴声,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厦门珠绣技艺也在鼓浪屿申遗成功三周年之际落户龙头路45号历史建筑。
【解说】五彩缤纷的玻璃珠,以凸绣、串绣和粒绣等传统工艺手法绣制出浅浮雕式图案,工艺考究、晶莹华丽。2007年,厦门珠绣手工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谢丽瑜是土生土长的鼓浪屿人,经历了珠绣技艺的流行、没落和重新被挖掘拯救。
【同期】厦门珠绣手工技艺 传承人 谢丽瑜
最早珠绣用在厦门工艺上面,应该是在珠绣的拖鞋和鞋子,在民国时期开始已经做出口了,到东南亚一带。并不是单单家族的传承,它是一个群体的传承,那这个群体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当年鼓浪屿厦门的一些个体。
【解说】厦门珠绣手工技艺大师工作室进驻鼓浪屿后,常有市民、游客前来体验,也有鼓浪屿上从前的手工艺人重新拾起这项技艺。
【解说】2017年7月8日,“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在参与申遗工作中,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主任蔡松荣用脚步一遍遍丈量着这座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小岛。在他看来鼓浪屿是厦门的“城市乡愁”。
【解说】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主任 蔡松荣
我们坐轮渡的时候,就觉得它就像时光的穿梭器,每天在历史跟现实之间摆渡。鼓浪屿能得以保护,也体现四十年来,厦门市政府对历史文化的一个尊重,对历史乡愁的一种守护。
【解说】近年来,通过立法保护、整治提升,鼓浪屿不仅加强推进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还持续推动社区治理。特区四十年发展历程中,鼓浪屿始终没有成为城市更新和开发的区域,而是在时光里慢慢沉淀。
李思源 钱晓芸 福建厦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