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打开非遗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门-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广州打开非遗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门

2020年11月17日 14:1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把非遗从博物馆中唤醒

  广州以包容创新共建人文湾区,打开非遗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门

  广州和潮州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次携手举办非遗主题展、两个国家级非遗中心在穗设立分基地、羊城首场非遗传承人培训开讲……近日来,广州非遗工作领域喜讯频传。

  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城市,广州是岭南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阵地,也是岭南文化对外交流展示的重要窗口。让潮州非遗走进广州塔共同展览,邀请京剧名家同台出演,广州的开放包容让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融合创新,以资源共享、合作互通的方式,共促非遗文化的繁荣发展。

  非遗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人,也离不开创新。当下,广州非遗传承人以市场化的方式,打开了非遗通向人们日常生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书写在古籍里的非遗,正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逐渐活过来。

  南方日报记者 郑慧梓

  汇聚

  开放包容共繁荣

  金色丝线随巧手翻飞,国家级非遗潮绣技法省级传承人卓桂芳的手下,一幅寓意吉祥的潮绣作品渐渐成形;在另一个摊位,广式家具省级非遗传承人胡敏强正在展示广作技艺。

  11月的第一个周末,“广州·潮州非遗精品展”在广州塔一楼环形展廊精彩亮相,“岭南之窗”活动迎来首个跨市展,潮州非遗走进了广州的城市地标。当晚,依托“粤韵广州塔——名家周末大舞台”惠民演出品牌,粤剧和潮剧名家同台献艺。

  开放包容的文化才有生命力。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广州,选择敞开大门,接纳和拥抱文化的丰富和多样。

  广州和潮州,一个是岭南文化中心地,一个是岭南文化重地,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都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遗精品展中,“彩”“绣”“雕”三大板块对比展示的方式,直观呈现出两地各自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穿行其间,岭南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言而喻。

  广绣精工细作、潮绣立体丰满,广作繁复厚重、潮州木雕五彩装金;广彩万缕金丝织白玉,潮彩或通花镂空或国画入瓷……在碰撞中,岭南文化交融发展,更进一步推动广州、潮州两地的非遗保护和传承。

  “作为最具历史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最具现代表现力的广州塔展出,有力地诠释了广州乃至广东的现代化进程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在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春雷看来,这样的设展方式能为广大市民和参观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更加丰富的文化思考。

  来到广州塔的不只是潮州非遗。10月下旬,粤剧潮剧同台出演的名家大舞台,迎来了“京腔粤韵 唱响湾区”京粤戏曲合作交流活动。国家京剧院国宝级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加盟演出,南北两大世界级非遗专场同台展现魅力和风采,人类非遗之美与现代都市文化交融相织。

  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交流门户,广州肩负着传播传承岭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城市地标广州塔举办的“岭南之窗”系列活动已经成为集岭南非遗对外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和载体。非遗在这里绽放出更迷人的光彩。

  传承

  机构机制双护航

  非遗需要保护,也需要传承,传承做得好,非遗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上周,两个国字号的非遗中心分基地花落羊城。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合作共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华南展示基地)”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广州)协同创新中心”在广州成立。

  这意味着广州非遗保护工作再迈上了新台阶。在推进跨地域展示、非遗传统技艺衍生品研发等方面,广州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强有力的支持。以广州四大文化品牌之一的海丝文化为例,在此次合作双方拟定的计划中,“海上丝绸之路非遗展”未来将作为重点打造的品牌之一,并利用双方优势资源,推动北京、广州跨地域展示工作,助力广州非遗发展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

  广州将承担起岭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推动着岭南文化的对外展示与交流。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原巡视员、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看来,“广州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非遗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两个分基地的设立,将充分带动华南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实践。”

  广州的非遗保护工作也正走向制度化和科学化。11月10日刚刚实施的《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为市级传承人的传承工作加以有效规范和引导,规定了市级传承人的认定条件、申报方法、权利和义务、评估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等,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为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广州历史文脉提供基础性保障。

  近年来,广州在传承人队伍建设上的努力取得了成效。不久前,在广州首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集中培训上,31名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领取了证书,他们的平均年龄51岁,至此,广州已拥有208名市级传承人。

  “随着第七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加入,广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大家庭正朝青壮化、活力化方向发展。”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道,“同时,一些市级项目长期缺失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也得以改善,呈现出非遗传承后继有人、欣欣向荣的传承面貌。”

  创新

  让“遗产”变“财产”

  “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开展的,其本质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在非遗传承人培训班授课时提到。应对变化与挑战,非遗也需要与时俱进,更离不开创新。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广州非遗传承人的创新实践日益活跃。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开办网店……线上,非遗传承人把非遗搬上新的传播媒介和平台;刺绣挂件、广彩杯垫、特色美食……线下,“潮墟”集市售卖的非遗文创产品在注入岭南元素的同时,更努力贴近年轻消费者的喜好。

  创新激活了非遗的生命力,“遗产”正逐渐转变为“财产”。今年6月,广州非遗购物节期间,30多位传承人开通短视频账号,发布180余条短视频,获得超过80万次播放,非遗正被更多人认识和喜爱。“潮墟”自今年8月8日开幕以来,吸引了约50万人次的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参展的商户总营收超过500万元。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非遗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山大学教授宋俊华分析道,“‘潮墟’让非遗动起来、潮起来,打破了代际、城乡、本土与外来的界限,成为生活体验和新时尚,为非遗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本土与外来、文化和旅游等融合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文商旅融合发展将是未来非遗创新发展的趋势。今年8月底,广州首个非遗街区在西关永庆坊旅游区开市,非遗产品在此集中展销,一个月后,非遗街区迎来首个商业旅行团,开启街区的商业运作模式,近日又入选12条“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文商旅融合正在不断深化。

  以创新的方式契合时代需求,以市场化方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广州把非遗从博物馆中唤醒,让非遗从书本里走出,与时代发展交织相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绽放光华。

【责任编辑:于淇】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