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讲述非遗故事 准确翻译是基础
【解说】上海外国语大学非遗记译与传播中心的老师和同学们利用自身“多语种”“跨专业”的优势,从学校出发,足迹遍及上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形成了长达15万字的调研报告、9万余字的采访稿和口述史、2部多语种非遗纪录片、5种非遗合作文创产品,取得了8类21项阶段性的成果,向世界讲好上海非遗故事。
近日,记者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采访时了解到,非遗记译与传播中心负责人张礼骏是该校的西班牙语老师,在墨西哥留学期间,他接触到了当地的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听到还有人在说像玛雅语这样古老的语言,便被古文明所蕴含的生命力打动。回国后,他便萌生了深入挖掘中国非遗文化和艺术作品的想法。
【同期】上海外国语大学非遗记译与传播中心负责人 张礼骏
也就是说有很多人还说着那个古老文明的语言,那么外国人看我们中国也是的,可能觉得有些东西是古代了,已经是消失的了,但其实它(非遗文化)就活在我们的民间。
【解说】2020年暑假期间,经过申报、筛选,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的8名同学成为项目一期成员。张礼骏表示,在团队成员的选择上尽可能发挥多语种、跨专业的优势,学习语言的同学对纪录片进行翻译,为非遗的海外传播打开了窗口;国际金融贸易学院的同学能够运用所学,为非遗做专业的市场分析;新闻传播学院的同学则能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拍摄、制作与非遗相关的纪录片。
【同期】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 薛妍
我在做非遗这个项目之前,我本身对非遗了解还是比较少的。作为我都了解比较少的话,我想我们的非遗真的是需要有我们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也好,需要年轻人的助力去把它带到青年人的眼中来开枝散叶的,那么我也希望通过我自身的一些专业,然后还有学科优势去帮助它对外传播。
【解说】在第一期非遗项目里,团队选择了顾绣、海派剪纸、面人赵、徐行草编、嘉定竹刻这5项非遗进行调查研究,5项非遗分别对应了绣、剪、塑、编、刻5种传统工艺。团队在进行每个项目的走访调研时,每一位非遗传承人的走访都让他们收获颇丰。
【同期】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 奚晓婷
在采访很多传承人老师的时候,真的非常感动于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样子为非遗在坚守,哪怕只有他们很少一部分群体,但是他们还是很热爱这份行业,这份工作。
【解说】张礼骏介绍,在走访调研松江叶榭竹编时,传承人手中的一把刀具如何翻译,让大家犯了难,为了这把刀具的名称,调研的老师和同学前往当地来回跑了三趟。
【同期】上海外国语大学非遗记译与传播中心负责人 张礼骏
用当地话叫“gai刀”,我就问他这个“gai”是哪个“gai”。他自己说是加减的“减”,然后他旁边一位更加年轻的传人说是修改的“改”,这两个字在松江话里是一个发音(读音),其实在上海话里也是,那么然后我们又去查其它文献,书中提到的是“间刀”,房间的“间”,间刀,其实这个就很有趣,我们必须去考证他的源头是什么,虽然是很小的一个点,但我们也要做到科学性。
【解说】张礼骏表示,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拓宽非遗文化传播渠道,让非遗文化进一步得到外国朋友的认可。目前,上海外国语大学非遗记译与传播中心二期项目的团队规模越来越大,加入的队员也越来越多,将来他们不仅是助力非遗传习传播的“实干家”,更是致力于讲好非遗故事的“新生代”。
张践 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