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和田】君子比德于玉,中华礼玉文化如何形成?-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爱在和田】君子比德于玉,中华礼玉文化如何形成?

2022年12月26日 12: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战国时期是玉器发展的又一高峰,在先秦古籍《尚书》《尔雅》《管子》《吕氏春秋》中,都记载了昆仑所产的美玉。

  这时候的儒生们为适应皇帝喜欢和田玉的心理,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等,都是对玉的道德人格化。

  从那时起,儒家的用玉观念就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经常有人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来比喻高尚的情操。玉的道德人格化,是玉器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秦以后,玉玺成为了君权的象征。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代。由此可见,从原始社会末期到清代,某些玉器一直是作为政治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性器物。

  中华民族对玉的偏爱、宣传、推崇,使和田玉不仅成为了千百年来皇权延续的物化象征,更是成为了中华文明独特内涵的重要载体。

【责任编辑:刘洋】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分享到: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