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涉侨法规

收藏家走访收集侨批枪支 见证艰苦抗战史(图)

2015年05月30日 09:52   来源:深圳特区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包含有抗战记忆的侨批原件。(《汕头特区晚报》)
包含有抗战记忆的侨批原件。(《汕头特区晚报》)
中国侨网包含有抗战记忆的侨批原件 。(《汕头特区晚报》)
包含有抗战记忆的侨批原件 。(《汕头特区晚报》)

  “近日敌占南澳岛,汕头局势骤形紧张,倘不幸汕头被其登陆,俺乡邻比一带,定遭其害。大人不善走路,必难以逃避他方。”这是一封宋树钊从新加坡寄给他双亲的侨批,寄批的时间是1938年农历五月二十七日,这时日寇刚刚侵占南澳岛不久。宋树钊在批信中,表达了对当时局势深深的忧虑,对家人的担忧。在收藏潮汕抗战文物第一人、澄海区民间收藏家张美生的家中,记者看到,张美生从收藏的数万封侨批中,整理出大量带有潮汕抗战记忆的批信。这一封“新加坡宋树钊呈澄邑下蓬双亲大人”的批信,就是其中的一封。

  侨批里的抗战记忆

  宋树钊在信中提到“上日厦门沦陷,被捕去小童在五岁至十岁者六百余人,运往台湾教养,将来长大,以为还打中国之用。届时若真有不幸时,可小心保护细弟,随机应变,看事而行,亦可看诸他人如何,为要为要。”张美生告诉记者,从这字里行间,可得知当年日本侵略者准备将懵懂幼童奴化成为日寇卖命的仆从军,让中国人来残杀中国人,其用心之歹毒,前所未闻。宋树钊来信叮嘱双亲,正是汕头沦陷前夕,海外游子对故乡亲人安危最关注、最提心吊胆的事情。

  在这封批信的最后,宋树钊意犹未尽,又附上一句话询问其双亲说:“耳闻广东有编女子壮丁一说,未知是实否?”张美生说,查阅了当年的历史文献得知,抗战期间,潮汕各乡各里多数有组织壮丁编成护乡队,甚至国民党汕头当局也“抽壮丁”不择手段强拉硬抓适龄青年当兵。宋树钊询问有没有“女子壮丁”一说,也反映了当时日寇对潮汕地区虎视眈眈的紧张局势。

  在另一封“实叻元松寄潮安双亲”的侨批中,写信人在批信中说“广州沦陷后,我国抗战全恃汕头为唯一吐纳海口,军需用品、汽油汽车、各种物资,举由南洋群岛及香港输入汕头,再由汕头经潮安、揭阳以入客属韶关,分属全国各省市”。那时候,日军早就将汕头视为战略目标,想尽办法攻占汕头,切断我国与外界联系、补给等。张美生告诉记者,这封写于1939年6月16日的批信,距离汕头6月21日沦陷,仅仅是五天时间,写批人显示出了对局势准确的判断能力,如今这些批信已成为那段不堪回首岁月的真实写照和宝贵的文献。

  张美生向记者展示了一些批信,信纸上用红色的印刷字体注明“注意:往返批信请勿涉及军事政治政干禁令”。他告诉记者,抗战期间,当局规定批信不能涉及军事、政治,但写批者忧国忧民,特别是担忧留在家乡的亲人,往往都会冒着批信被检查的危险,将局势告知家乡同胞,甚至有的在信中还告知家人必须学习防空知识,以策安全。张美生表示,这些批信也成为了记录二战时期,日本侵略我国的最好史料。同时也可以看到海外华侨积极支持国内人民投身抗战,显示了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炎黄子孙坚贞不屈的壮丽画面。

  文物见证艰苦抗战史

  除了收藏了数不清的侨批外,张美生还收藏了大量抗战文物,既有潮汕民众抗日自卫队使用过的土枪、竹竿串、装火药的牛角,有抗日军队卫生医疗队使用过的手术刀片、注射用具,还有日寇遗弃在潮汕大地上的枪支、军刀、手雷,甚至迫击炮弹等。

  张美生拿起了一把至今依然闪着寒光、锋利无比的日本军刀,告诉记者,这把刀把有着日本樱花、刀背雕刻着识别数字,不知道沾着多少中国人鲜血的日本军刀,正是当年日军侵略潮汕的罪证之一。张美生多年前曾参加过一次社会调查,走访过当年目睹日寇侵占潮汕历史的几位见证人。张美生告诉记者,据他走访过的一位老人描述,在澄海的东里镇,日寇将所有乡民集中起来看他们是如何砍杀中国人的。日寇很阴毒,将受害人双手反绑,踢跪在地上,鬼子高举武士刀,狠狠从受害人左肩往右腹斜线劈下!瞬间,受害人成了肠肝涂地的两截尸,惨不忍睹。

  张美生说,当年日寇侵华时装备精良,有飞机大炮坦克,而潮汕地区的抗日游击队和民众,只能用不对等的大刀、鸟枪去对抗日寇,可见当时抵御外辱的烽烟岁月是何等艰苦。张美生表示,希望他的抗战展品能让当今的世人了解潮汕人民抗战的经过和贡献,铭记抗日救国的历史,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

【责任编辑:冉文娟】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