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传》:走进英雄梦

中国梦、民族梦、英雄梦,走进英雄梦,实现中国梦。这是王宝国创作的《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传》(以下简称《李林传》),给我带来的启示。
读《李林传》,让我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对中国梦的深刻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既科学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又鲜明地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梦。回望历史,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无数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懈奋斗。
纵览全书,最大的收获是从李林身上得出的重要结论:一个英雄追求理想与实现理想的轨迹,就是铸就英雄梦的过程。实现英雄梦就是实现民族强盛之梦,在那样一个特定时期,就是驱逐倭寇,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这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实践。
《李林传》展现出走进英雄梦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画面。《李林传》在李林走进抗日之前、之中、之后的艰难历程中,多角度、深层次展现了李林这一活生生的英雄形象。
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李林,从北平先抵太原,又一路由南向北到了大同,投身到山西抗战的滚滚洪流中。针对“女人不适宜上战场”的社会偏见。《李林传》以精辟之语,深刻揭示了“胜日本易,战女观难”的大矛盾,使读者清晰地看到李林是怎样层层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巨大障碍,走向抗日战场成为一位抗日女英雄的过程。
为了获得抗日的机会,李林在来山西之前就已在北平参加了共产党。但来到晋绥前线后,却只被安排开展各种各样的培训、组织之类工作。她经努力争取,终于组建并训练成一支抗日部队,但也只能参加一些一般性的活动,难以参加前线作战。她借1938年春夏之间三个月的“护送”之机,率部驰骋晋北绥南,打了一仗又一仗,威震晋绥,成为驰名华夏的抗日女英雄。
《李林传》在谋篇布局上有独到之处,以新颖构思、多线条铺陈而引人。在传主李林性格命运这条浓墨重彩的主线上,铺陈了多条人物“副线”,李林的校主陈嘉庚是“副线”中最浓的一条。特别是“李林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入自己的颌下,陈嘉庚也为自己备下了‘最后一粒氰化钾’。”直到尾章,“当中共领地正在大举悼念集美女生李秀若(李林)期间,集美校主陈嘉庚来到延安。”“延安城刚刚送别了一位集美校友,又迎来了一位集美校主。集美校主陈嘉庚,踏着学生的去路迎面而来。”在“特定的历史轨道上,如同有约,交相辉映,并行数年的一大一小两颗行星,于一个特定的地方,作了神圣大会集。”陈李两线并行纵贯全书,多角度地衬托出李林的悲壮殉国与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
掩卷之余,我的思想在英雄的梦想中跳跃,清晰得出了一个结论:实现中国梦的标志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无数个人梦想的集成。(作者单位:朔州市朔城区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