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涉侨法规

“天一信局”:民间侨批的旗帜(组图)

2015年07月28日 10:58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天一信局”旧址内部一角。(郑长辉 摄)
“天一信局”旧址内部一角。(郑长辉 摄)
中国侨网

  (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流传村,是九龙江畔一个普通的闽南村庄。大名鼎鼎的“天一信局”,就位于此。

  1880年(清光绪六年),郭有品在故乡流传村创办“天一信局”,主要经营吕宋(今菲律宾马尼拉)与闽南之间的华侨银信汇寄业务。“天一信局”的成立,比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成立的大清中华邮政局还要早16年。

  在通讯手段以及快递业务发达的今天,人们已无法想象当年一海相隔的亲友们互通信息的艰难。“天一信局”的创办人郭有品肯定也想不到,他当年创办的“天一信局”,除了给乡亲们带来便利之外,在中国邮政史上还有着开创性的意义。而“天一信局”所代表的诚信精神,其创办者郭有品及其身后经营者们爱国爱乡的事迹,至今仍为后人铭记和传颂。

“天一信局”旧址。(黄燕 摄)
“天一信局”旧址。(黄燕 摄)

  天人之际 合而为一

  寻访“天一信局”,需坐车在流传村里的小路穿行。所谓的路,其实就是楼房与楼房之间的窄窄一道。不禁让人心生疑惑:“天一信局”会在这样的地方吗?正疑惑时,眼前却豁然开朗: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大型建筑出现在眼前。这,便是“天一信局”。历经百年岁月的洗礼,“天一信局”已略显破败陈旧,但从其高大的廊柱、精美的墙壁浮雕中,依旧能感受到其恢宏的气势。

  走进这座老建筑,一个个和其有关的故事,也仿佛穿越历史,缓缓向我们走来。

  明清时期,漳州月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许多闽南人通过海外贸易移居东南亚各国谋生。当他们略有积蓄之后,便通过“水客”,向家人捎带信件和银票,侨批业由此应运而生。批,是福建闽南地区对家书乃至一般信件的通称。

  1869年,年仅17岁的郭有品在“客头”的带领下,从流传村漂洋过海前往吕宋成为一名“水客”。起初,他帮侨友带信带钱银,回乡埠自跑自送。因其办事十分精细及时,赢得大家信赖,因而他从一般的“水客”慢慢成为“客头”。

  经过几年的“客头”生涯,郭有品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在流传村创办“天一批郊”,主要经营吕宋与闽南之间的华侨银信汇寄业务。

  “‘天一’二字,并非天下第一的意思,而是‘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郭伯龄说。郭伯龄是郭有品的第五代嫡孙,目前是漳州市政协常委、民进漳州市委专职副主委。1998年,郭伯龄受邀参与编撰《漳州志》,借机开始收集“天一信局”的历史资料。他说,当年先祖郭有品以“天一”二字作为信局的徽志,寓意“天下一家”,表达其创办侨批局的仁爱之心。

  1896年,清朝邮政局正式对外营业,“天一批郊”经过申请核准,登记注册为“郭有品天一信局”,总局设在龙海流传村,外设厦门、安海、马尼拉、宿务、怡朗、三宝彦等分局,后又增设香港、安南(今越南)分局。几年间,“天一”分局就多达32家。天一邮网以闽南为据点,形成了一个条理清晰的巨大辐射圈,基本上涵盖了我国东南沿海和整个东南亚国家。

  信誉为首 便民为上

  “天一批郊”开办后,每批银信均由郭有品本人亲自押运。在一次押运侨汇途中,船遇台风突袭沉没大海,全部银信付之东流,所幸郭有品获救。返乡后,他便变卖田亩家产兑成大银,凭衣袋中仅存的收汇名单款项一一赔付,此事在南洋华侨中传为佳话。从此,郭有品的名望誉满南洋,华侨深为信任,都乐于通过“天一批郊”汇寄。

  而造就“天一信局”辉煌的,除了信誉,还有十分周到的便民服务。

  现在,人们通常从资料图片上所看到的“天一信局”,实际上只是当年经营业务的北楼。整个“天一信局”建筑群,还应包括苑南楼和陶园。苑南楼是后勤和住宿的地方,至今仍居住在七八户郭家的后代,陶园则是南面临近九龙江的一个花园楼群。

  “北楼是当年经营业务的主厅,但乡民们领取银信,一般是从陶园的南门近来。”郭佳鹏也是郭有品的第五代嫡孙,至今仍居住在苑南楼内。

  跟随着郭佳鹏,从苑南楼出来,穿过几个弯弯曲曲的走廊,朝南面行走一段,便来到陶园。“古时的陶园有3000多平方米,建有六角亭、假山、百果园等。”郭佳鹏介绍。很可惜,年代久远,眼前陶园里的六角亭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假山和小花园也不见踪影,让人只能从眼前所剩无几的建筑中依稀回想当年园子的美丽。

  “‘天一信局’有自己的旗帜,当年,每次侨批到达后,信局便在楼前升天一旗,附近几个村庄远远便能望见……”郭佳鹏说,因为当年多行水路,因此,为了方便乡邻,“天一信局”的业务接待就开设在靠近九龙江的陶园进门处。现在,陶园主楼一楼大门入口处宽宽的业务柜台仍保存完好。

  信件在陶园的业务柜台领取,取信的人,直接在陶园的石凳里就坐,拆信阅读。银票则需先在陶园办理处登记,再绕到后面的北楼营业处兑现。北楼与陶园相隔有近十分钟的路程,而北楼的西北侧还有一个广场,广场北面开设有另外一个大门。兑现银汇的乡邻,在北楼办完业务就直接从这个大门离开,也是为安全考虑。对于远途来的人,“天一信局”还招待食宿。汇款时如款项一时不便,而信用可靠者先由信局垫上。一切考虑都十分细致周详。

  “天一信局”所坚守的“信誉为首,便民为上”经营之道,让其发展日渐鼎盛。据《厦门海关十年(1892—1901)报告》记载,1889年至1901年,厦门海关共收邮件108570件,汇票93442美元,近一半的邮件是寄往“天一信局”投递的。鼎盛时,“天一信局”的年侨汇额达千万元大银,将近闽南地区侨汇的三分之二。“天一信局”一度成为民间侨批银信的一杆旗帜。

  百年沧桑 民间档案

  通过郭有品和长子郭用中的拼搏和经营,到1921年,“天一信局”发展势头强劲,已经设国内分局九家,国外分局24家,覆盖除老挝以外的其他东南亚国家。

  郭有品及其后人在事业成功后,不忘家乡父老,热心公益,于1898年兴办义塾,就是现在流传小学的前身。这个漳州市首家侨资小学,从买地建校舍,聘用师资,学生入学,全部费用都从“天一信局”支付开销。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还给予特殊奖励。除此之外,郭有品还出资兴办“唤醒堂”,会同村里族人和家长,制定乡规村约,扬善弃恶,严禁族人吸鸦片、抽大烟。

  “红军进入流传时,就住在我们家。听祖辈说,为支持红军,郭家还曾捐献过大洋。”郭佳鹏说。采访时,记者也注意到,在北楼的墙上仍留有红军当年粉刷的标语。

  1921年后,由于东南亚一带经济不景气,侨商收入普遍受损,因歇业而回国的华侨渐多,侨汇逐渐萎缩,“天一信局”的利润从此开始滑坡。在无可奈何的形势下,1928年初,“天一信局”宣布歇业,并将总局及所有分局房产统统转卖以弥补香港及吕宋分局的严重亏空。

  岁月沧桑,时代变迁。历经百年沧桑的“天一信局”,早已今非昔比,没有了往日的喧闹。记者去采访时,“天一信局”建筑群静静地矗立在蓝天白云下,一如居住其中的郭氏后人宁静的生活。但是,“天一信局”所代表的精神及其价值,却仍然深深影响着后世。

  2005年,“天一信局”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被中国国家邮政博物馆认定为“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民间国际邮政”,成为研究华侨史、侨乡社会史乃至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的珍贵资料。

  “天一信局从1880年创办至1928年停业,虽然只有48年历史,但它是中国近代邮政史、金融史、华侨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页。”郭伯龄说,侨批蕴藏的文化内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因此,“天一信局”与其他史料相印证,成为研究华侨华人史、侨乡史、家庭史乃至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民间档案”。

  文化名片

  光绪六年(1880年),福建龙溪县流传社(今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流传村)郭有品创办漳州首家侨批局,取名“天一信局”,时称“天一批郊”,主要经营吕宋与闽南侨乡之间的华侨银信汇寄业务。

  “天一信局”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经营时间最长的早期民间侨批局。其创办之早,影响之深,在福建乃至全国邮政史、金融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李艳)

【责任编辑:韩辉】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