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涉侨法规

侨批记录抗战年代普通人遭遇 传递民族团结精神

2015年07月30日 09:1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字号:

  “夫本期之便,外付去国币壹佰叁拾元,抽二十元交两儿入学报名费并买册,又抽四元交大伯,又四元交庆镇,又两元交五婶收以为茶品之须,尚存收入家费。”1941年7月4日,旅居东南亚的福建华侨刘甫盈寄信故乡妻子李氏。时隔70余年,展开这封200余字的侨批,这位南洋华侨叮嘱家事安排的神情宛若眼前。

  在闽南、潮汕方言中,“批”即“书信”。自清末以来,因交通不便,旅居在南洋各地的华人华侨往往通过“水客”及海内外信局寄送钱财及家书,“侨批”即成为了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交流载体。

  “七七事变”后,日本法西斯加紧了对华南的侵略步伐。在东南沿海,日军于1937年10月占领金门岛,并以金门为据点不断地对福建各地进行轰炸。虽远隔千里,战火里的故乡却成为了海外侨胞心头的牵挂,这时期的侨批成为了侨胞们转告战况、联系家人的唯一渠道。

  “这些侨批写下的都是各种生活琐事,但是却真实地记录下了战争时代无数普通人的真实遭遇。”福建泉州侨批收藏家、研究者黄清海说。从二十余年前便开始关注、收集侨批档案,黄清海几经周折收集到了刘氏家族侨批400多封,从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前后跨越40余年。

  “日本占咱金门,现今金门男女数百渡往夷邦觅利,所以金门店头一概用金门人,因致觅生活十分困难,无可奈何。”早在1938年5月,刘甫盈在寄予家中的侨批中就曾言及,金门沦陷,百姓漂泊到南洋逃生求存,千里之外的战事已经直接影响了南洋华人社会的日常生活。

  二战期间,远在南洋的刘甫盈穷苦落魄,与家人音信隔绝,直到1949年全家才始得团圆,时隔12年之久。

  2013年6月,以福建侨批和广东侨批为主的“侨批档案”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作为海外侨胞和故乡人民的集体记忆载体,抗战侨批向世人传递着战争历史下海内外中华同胞团结一致的声音。

  恰逢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福建泉州档案馆自今年年初起便开展了一系列抗战侨批文化讲座、档案实物展览、民间外交流活动。“希望公众更多了解侨批历史、铭记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的新力量。”泉州档案馆馆长夏丽清说。(黄鹏飞)

【编辑:郑丽华】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