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涉侨法规

美国华侨抗战捐款达1.3亿美元 为世界侨捐之冠(图)

2015年08月27日 09:3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中山市史迹陈列馆中,铁流12勇士纪念雕塑。(何伟楠
中山市史迹陈列馆中,铁流12勇士纪念雕塑。(何伟楠 摄)
铁流12勇士牺牲地,位于现三乡镇塘敢村。(郭?P凌 供图)

  上期回顾

  海外赤子心系国家兴亡

  节衣缩食发动捐款救国

  抗日,让中华民族形成空前的凝聚力。

  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悍然踏进中国,故土硝烟四起、生灵涂炭之时,远在异国他乡的中山侨胞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慷慨解囊,乃至牺牲生命。

  抗战八年,以(广东)中山人较多的美国为例,华侨救国义捐、购买“救国公债”与“航空救国公债”三项共达1.3亿多美元,后两项实际也是无偿献给祖国。按当时汇率折国币18.5亿多元,平均每月2000万元,为世界各地华侨捐款和人均数之冠。

  华侨捐款的热情十分高涨,情景极为动人:有的节衣缩食,有的罄其所有、毁家纾难,甚至有些被美国移民局囚禁在天使岛、自身难保的华侨也尽力捐款。不少旅美青年华侨激于义愤,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不惜流血牺牲,他们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操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1945年初,苏美英军队分别逼近德国本土,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即将土崩瓦解。为挽救败局,日本决定在本土及中国、朝鲜等占领区的防御体系,准备与盟国军队决战。

  在中国,日军为确保广东及赣南占领区,并防御美军在闽粤沿海登陆,集中主力在沿海口岸进行对美作战准备。日军调派第一三?师团,重兵进驻中山县境内,制定了“扫荡”珠江三角洲平原和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的作战计划。1945年2月上旬,日军在广州召开绥靖会议,继续对国民党及其军队诱降勾结,策划出动日军、伪军共9000人,对珠江纵队活动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

  这年新春开始,日、伪等各方军队调动频繁,国民党顽固派也公开策应日伪军“扫荡”,准备围攻共产党领导的五桂山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敌人的疯狂“扫荡”持续数月,一直到8月日本宣布投降。中山迎来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三山虎”血战20名游击战士掩护主力部队撤退

  抗战期间,南朗是岐关公路东线、五桂山外围的重镇,是游击队外出活动的主要通道之一。灯笼坑村,深居南朗五桂山腹地,群山环绕。70年后重访南朗灯笼坑村,一座颇显中山传统建筑特色的两层小楼,经历风雨,外墙已经被浸染成黑色。一张“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逸仙大队部旧址”的指示牌提醒参观者,这里曾是当年中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所在地,也是中山抗日游击战的核心战场。

  据史料记载,1943年12月,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逸仙大队成立以后,直到1945年1月,珠江纵队成立。游击队部分主力大多驻扎在灯笼坑。大队旧址面对着的三座并连的山头,是三山虎山。1945年5月9日凌晨,这里爆发的三山虎战斗,被载入中山抗战史。20多名游击队战士,牵制日伪千余兵力,胜利掩护珠江纵队第一支队主力安全转移。

  据《中共中山地方史》记载,5月8日深夜开始,日军1000多人、伪军2000多人和“曲线救国军”萧天祥等近1000人,兵分六路,从灯笼坑、长江、榄边、崖口、翠亨、石鼓挞等地进入五桂山抗日根据地“扫荡”。

  5月9日凌晨,天仍未亮,大雾茫茫,千余名日伪军进入灯笼坑三山虎山脚。猛虎中队中队长梁杏林率领23名战士埋伏在三山虎山头,负责阻击敌军。

  敌人进入伏击圈后,遭到猛虎中队战士的顽强阻击。至上午8时许,游击队已击退了日伪军两次强攻,毙伤30多人。日伪军随后调来大批部队,发动第三次强攻。猛虎中队的弹药已消耗大半,急需补给,便兵分两路,一路12人向外突围请援,另一路则由小队长黄顺英率领10名战士向三山虎山头转移,继续狙击日伪军。坚守的11名战士用仅存的弹药,连续多次击退大批日伪军的进攻,最后弹药全部耗尽,8名战士牺牲,山头阵地只剩下3人坚守。

  在最紧要关头,民权队等援兵赶到,两面夹击,日伪军伤亡甚多,放弃山头撤出灯笼坑。受重伤的班长甘子源,在战斗结束后被群众抢救出来。

  重兵围攻九区大队20余人英勇阵亡

  抗战期间,共产党执行“到敌人后方去”的方针,中共中山九区区委借助地下党员梁伯雄的个人关系,逐渐建立起“梁伯雄大队”,也称九区大队。“梁伯雄大队”虽然挂着国民党番号,却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白皮红心”抗日武装。经过在中山九区逐年壮大,扩编为人员近200名的队伍。

  5月的大“扫荡”中,由梁伯雄任大队长的九区大队,也成为日、伪、顽军攻击的重点目标。地理位置上,九区是五桂山区通往南、番、顺乃至中区、西江的交通要道。保住这个地区,为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减压”,战略意义重大。但是,九区大队孤悬于国民党顽固派“挺三”腹地,兵力悬殊,情势十分险峻。

  面对重兵压境,九区大队全体官兵奋起还击。战斗持续到第二天,“挺三”继续增加大批兵力,继续发动猛攻。弹药无法补给,为了保存力量,九区大队边打边撤,转战至江边的九顷。敌军紧追不舍,九区大队与国民党顽军在九顷围,再次展开激战。

  战斗持续到26日上午,由于四面受敌,力量悬殊,伤亡十分严重。加之弹药耗尽无法补给,撤退后路也被敌人切断,五桂山部队无法及时增援,九区大队受到重创。全大队,除少数人突出重围外,大队长梁伯雄在指挥战斗中壮烈牺牲,20多人英勇阵亡,50多人被俘。副政委郑文不幸被捕遭杀害,九区一带的抗日干部、革命群众、共产党员及军属等,来不及转移,均遭到迫害。

  这起惨烈的战斗,是国民党顽固派围攻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中山人民为之痛心疾首。事发后,《抗战报》随即撰文悼念梁伯雄,并痛斥国民党反动派。

  保存力量民众冒死掩护珠纵向东江转移

  “山不藏人人藏人”。抗日战争期间,游击队的逐渐发展壮大,与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1944年开始,日军加紧对抗日根据地“扫荡”,期间,因为革命根据地群众的掩护,日伪军很多“扫荡”计划落空。为了报复,日伪转而向根据地的群众施暴行。

  从南朗镇翠亨大道转入石门路,直行2公里,就是石门村。70多年前,日军在此制造的一场血案仍然在村民之间口耳相传。1944年7月20日凌晨,上千名日伪军由汉奸梁孔先、梁鼎先兄弟二人引路,突然从唐家向石门方向合围,妄图搜捕抗日游击队。村民们从睡梦中被惊醒。

  据记载,因日伪军行动突然,正在石门张落坑工作的共产党员梁坚来不及转移,和村民一起被搜捕出来,随后被押往村中心的一个晒谷坪。后来在村民何芋伯母的掩护下,趁日军不备,跳入山溪脱险。日军后来将92名村民押往珠海外沙村,在一间狭小的房间中,关了三天三夜,不给水喝,不给饭吃,并对青壮年村民施以酷刑,逼他们说出游击队的行踪,但是无一人屈服。第四日,日军将抓来的村民押至外沙骆仔沙岗,命他们挖掘两个大沙坑,然后残忍地用刺刀将其中41名青壮年村民挑进沙坑活埋。

  在1945年“五·九扫荡”中,游击队采取避开日伪军精锐兵力、分散隐蔽,保存了有生力量。鉴于眼前面临的困难,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决定,分批秘密向东江抗日根据地战略转移,进行休整,待机再返中山继续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期间,由珠江纵队参谋长周伯明、第一支队队长欧初率领的主力部队,转移至丫髻山金花山村。该村全体村民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掩护游击队。第一支队转移离开后,村民陈振被日军抓去酷刑审讯,被折磨至奄奄一息,也未供出游击队去向。

  相关事件

  铁流12勇士

  今天的中山市史迹陈列馆中,陈列着一座12人雕塑。12名战士相互搀扶着,将仅剩的手榴弹集中到一人手中,坚决不向敌人投降。这是“铁流12勇士”英勇就义前最后一刻的场景。

  1945年5月27日,珠纵第一支队铁流队在石门村宣布成立,全队共12人。铁流队成立当天,在塘敢乡宿营时被敌人发现。国民党中山县特务大队高宋保部,以及五区伪联防队等,连夜出动100余人包围塘敢乡,于28日凌晨3时向铁流队宿营地发起进攻。叛徒郑兴向铁流队战士诱降,遭到严词拒绝和痛斥。

  面对人数10倍于己的敌人,12名铁流战士英勇还击,从拂晓战斗至下午4时,先后打退敌人的5次进攻。在弹药将尽,无法突围的情况下,12名宁死不做俘虏的战士,将文件烧毁、枪支砸烂,一起高唱《国际歌》,拉响了仅剩的手榴弹和炸药包。贺友仔、李权、郑楷、郑福培、李光、梁标等6名战士当场壮烈牺牲,其余重伤,落入敌手。指导员郑新和1名战士在被押送途中因伤重牺牲,队长梁杏林及另外3名战士被押解到三乡,后经地方党组织及当地群众的多方营救,脱离虎口。

  老战士口述史

  讲述人:甘子源,中山翠亨石门村人,1943年10月参加五桂山游击队,曾亲历三山虎战斗,时任珠江纵队第一支队猛虎队一名班长,负责阻击前来进犯的日伪军,掩护支队主力转移。

  10人坚守山头战剩3人

  1945年5月9日,从凌晨4时开始阻击,一直坚持到早上8时,击毙击伤敌军30多人,已经成功掩护了司令部人员安全撤退。随后,敌人大批兵力增援,继续猛攻。猛虎队队长梁杏林率领13名战士突围请援,而小队长黄顺英则带领包括甘子源在内的10名战士,坚守阵地。

  “过了一阵,我们有3名战士牺牲了。此时援兵未到,弹药将尽,机枪又发生了故障。8名战士被迫撤出阵地,向三山虎山头转移。”甘子源回忆,在强登三山虎山头的过程中,教官陈隆、爆破班长古柏松相继中弹受伤,不能随队前进。两人便伏在树下向冲上来的敌人投掷手榴弹,掩护其他战友登山。随后,敌军依靠人力优势,很快将山头包围,游击队又有3名战士受了重伤,6名战士英勇牺牲。

  “最后坚守在山头的,仅剩下小队长黄顺英、机枪手郑其和我3个人。”据甘子源回忆,最后关头,弹药已经全部用尽,3人尽力靠拢在一起,准备与敌人展开肉搏。很快,机枪手郑其也中弹牺牲。随后自己也中弹受伤,昏死过去。小队长黄顺英,在敌军迫近时,纵身跳下山头后坡,在密林遮蔽下突围。待甘子源再苏醒时,敌人已经靠近,他趁其不备,将砸烂的两截枪扔向一名日军士兵,被砸伤的日军咆哮着拔出军刀,向甘子源的腹部捅了一刀,一阵剧痛之后,他便不省人事。紧要关头,队长梁杏林率猛虎队另一小队及援军赶至,敌人在山头遭到两面夹击,死伤30多人后,放弃山头,撤出灯笼坑。

  天色黑下来以后,甘子源被一阵阵冰凉的山风吹醒,浑身衣服已经被血浸透。战斗结束后,群众的担架队将其抢救出去。(邓泳秋 高薇 何伟楠 关朗良)

【编辑:金嘉龙】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