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涉侨法规

江门五邑军民同仇敌忾 热血忠魂载史册

2015年09月02日 09:32 来源:江门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全国危急!1938年3月30日,(广东江门)江会沦陷,五邑危急!危亡关头,中共地方党组织扛起侨乡抗战“大旗”,发动群众抗日救亡,把五邑爱国军民凝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涌现出了如谢创、刘田夫、陈翔南等一批批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如周老太太、南楼七壮士等英勇无畏的爱国乡民。正是他们的奉献与牺牲,铸就了抗战的伟大胜利,他们的英勇事迹与高尚精神,将永载史册,光耀后世……

  战场旗帜

  谢创:热血青年不遗余力为革命

谢创
谢创

  人物档案

  籍贯:开平

  抗战经历:恢复开平党组织活动,历任中共开平县特别支部书记、中共四邑工委书记、开平县委书记、中共西南特委委员等职。

  开平市塘口镇以敬村委会庆民里,谢创故居就坐落于此。故居有两幢楼房,一幢是五层高的碉楼,另一幢是两层半高的岭南民居。其中碉楼是谢创父亲谢永珩于1912年兴建的,碉楼前面的那座民居是1926年加建的。“抗战初期,谢创的家成了中共开平地方组织的机关所在地,领导全县党员开展抗日斗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谢思敏表示。

  1932年,谢创经美国共产党保送,前往苏联留学。1935年回到开平。在开平,谢创先后建立了“学联”、“青联”、“妇联”、“抗先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形成一股强大的抗日洪流。

  1937年8月18日,关山、谢创、胡剑魁、周晃4名党员集中在开平塘口以敬乡庆民里谢创的家里召开会议,成立中共开平县特别支部,谢创被选举为特支书记。1939年5月,中共中区特委在谢创家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亲临指导。会议分析了中区面临的抗日斗争形势,研究、部署了粤中、五邑地区党的工作,是江门五邑地区抗战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此后,谢创又历任中共四邑工委书记、开平县委书记、中共西南特委(后改称为中共中区特委)委员,领导、参加了五邑地区抗战。

  刘田夫:建“白皮红心”政权团结抗日

刘田夫
刘田夫

  人物档案

  籍贯:四川广安

  抗战经历:曾任中共西江特委书记,中共中区特委书记、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1940年9月,刘田夫受中共广东省委委派,从肇庆来到中共中区特委所在地——开平赤坎,担任中共中区特委书记。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国内抗战形式严峻。为保存力量,坚持抗战,中共中区特委机关从赤坎镇先后转移至鹤山大朗村、开平沙岗乡翘桂里,实行隐蔽斗争。

  1942年初,中共中区特委再迁往开平下股乡高咀村,刘田夫隐蔽在中共党员司徒新积家中,积极保存和发展组织力量,坚持抗战。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黎秀敏告诉记者,当时刘田夫积极利用司徒新积在高咀村的威信,支持并批准他担任下股乡国民党乡长兼高咀村保长,控制了整个乡村政权,有利于特委机关的隐蔽,“建立‘白皮红心’政权,保存党组织”。

  此外,刘田夫还在三埠三围乡通过统战工作,安排4名党员和4名进步分子分别担任当地的保长,并发动群众选举中共党员余和俊为乡长,直接掌握了该乡政权。同时,“刘田夫还团结和争取地方势力,坚持抗战。”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黎秀敏说。除了争取地方势力的支持,刘田夫通过统战工作,派党员黄斗桓、周仲荣等人进入新会国民党十五区区队任职,掌握了武装指挥权,团结国民党爱国官兵。“刘田夫在江门隐蔽斗争期间,为保存和发展党组织的力量,为坚持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黎秀敏说。

  陈翔南:领导江会早期抗日斗争

陈翔南
陈翔南

  人物档案

  籍贯:顺德

  抗战经历:曾任中共江会支部书记、中共新会区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新会县委书记等职

  1936年夏,中国青年同盟盟员陈翔南来到新会,参与江门景贤商业学校筹办,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参与中共江会支部恢复重建,任支部书记。“抗战初期,陈翔南领导的中共江会支部,大力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一方面争取开明人士支持,一方面建立抗日救亡团体,掀起了全民抗战热潮。”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黎秀敏说。

  如1937年初,中共江会支部在江门成立的春天读书会,这是个半公开的抗日救亡群众组织,新会县参议长黄许?j为名誉会长,“当时团结了大批爱国青年,进行抗日宣传。”

  1938年1月,在陈翔南的组织下,新会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文协”)也建立了起来……其中,1938年11月成立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新会县队是最突出的。市委党史研究室征集研究科科长唐梅芳透露,从11月成立至年底,新会县“抗先”队员已达700余人,“是当时全县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进步青年团体,推动了全县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的高涨。”

  除此以外,在陈翔南的领导和组织下,一批党员和爱国青年加入到新会县当局成立的民众抗敌后援会和民众动员委员会,推动新会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1939年9月,陈翔南因病离开新会,病愈后调任中山县委书记。“陈翔南在新会工作期间,发展了中共江会支部的力量,推动了新会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黎秀敏说。

  全民力量

  周老太太:“游击之母”三次劳军

周老太太
周老太太

  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至1939年间,开平涌现出了一大批英勇人物和英雄事迹,其中“游击之母”周老太太三次劳军的故事,已成为经典,流传至今。方玉莲,又名“周老太太”,1874年生于开平塘口。“七七”事变后,社会各界纷纷支援前线,方玉莲积极参与。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罗范群、张静宇、陈能兴等领导干部撤离广州,陆续到方玉莲家实行隐蔽活动。

  1938年冬,65岁的方玉莲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妇女抗敌同志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她每天东奔西跑,串门过户,做妇女的宣传发动工作,开展抗日募捐活动,方玉莲带头捐了一对金耳环。在她的带动下,妇女群众纷纷捐金饰、现款和药品。

  募捐支持抗战的同时,周老太太还团结“妇抗会”开赴前线,给前线将士送慰问,规模较大的有“三次劳军”。第一次是1939年初,在周老太太的发动下,抗先和“妇抗会”的妇女把一批慰问品送到江防司令部和水口、新会的战士手中;第二次是周老太太亲自带队,把大批寒衣送到鹤山古劳前线慰问抗日战士;第三次是1939年4月,当时开平县委领导带队,带着周老太太从香港募捐回来的药品和衣物,前往恩平慰问伤病员。

  1939年冬,因日寇长期封锁,前线药品严重缺乏。为解当务之急。方玉莲与同志们跑到香港募捐,最终募捐到港币8千多元,购买了药品、黄斜布、胶鞋等物资,几经曲折运回家乡送到抗日前线。

  南楼七壮士:凭楼坚守誓死不屈

  “一楼作砥柱中流气吞风云不让田横五百,七子护河山半壁心坚金石雄于项羽八千。”这是开平南楼纪念公园牌坊上的对联。“田横五百”与“项羽八千”都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在后人的评价中,南楼七壮士的英勇事迹,堪与“田横五百”与“项羽八千”的故事媲美。

  1945年7月,日军急于打通雷州半岛至广州撤退的水上路线,而赤坎腾蛟村的南楼是“绊脚石’,不攻破南楼,将影响撤军计划。16日,日军遣派三埠及台山境内之敌分三路进犯赤坎,司徒氏四乡自卫队据守南楼、北楼,以抗击沿潭江进犯的日军。

  此时,驻扎赤坎的国民党守军却逃往夹水,致使左右两路日军于17日晨攻陷赤坎。当晚,日军即分水陆两路包抄南楼、北楼。北楼的自卫队员在敌众我寡,又无援军的情况下,自行撤退。固守南楼的队员鉴于此形势,决定让部分队员突围,其余队员关上楼下铁门凭楼坚守。凭楼坚守的七壮士就是: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丙。

  当时,楼内弹药有限,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们的决心。日军数次逼降、劝降,均遭拒绝,屡用钢炮轰击,也不能达到攻破之目的。战斗坚持至23日,南楼七壮士被日军重重包围,弹尽粮绝,救援无望,七壮士写下遗书,誓与南楼共存亡。

  7月25日,屡攻不下的日军恼羞成怒,竟向楼内施放毒气,七壮士中毒昏迷被俘。7月26日,日军对七壮士进行审问、劝降,遭到七壮士严厉痛斥。就义前,七壮士仍大骂日寇。日军什么也得不到,将七壮士肢解,抛尸于赤坎河中泄恨。后来有6位烈士的遗体被乡民打捞起来隆重安葬,惟独队长司徒煦的遗体永远留在了潭江,与江水相伴。“南楼抗战的壮举,展现了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七烈士的英勇事迹我从小就耳熟能详,所以对他们非常敬佩。”开平司徒氏图书馆馆长司徒伟尧说。

  他们所经历的抗战

  沙飞:用照相机记录抗战

  祖籍:开平

  沙飞原名司徒传,籍贯开平。1912年5月5日生在广州。沙飞因拍摄发表鲁迅最后的留影、鲁迅遗容及其葬礼的摄影作品,引起广泛震动。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沙飞北上前往抗日前线,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同年10月,沙飞参加八路军,一边编报、一边坚持新闻摄影。1938年6月,白求恩大夫到达晋察冀边区工作,沙飞与白求恩成为好朋友,拍了不少有关白求恩的照片。

  沙飞在民族危亡时刻,用照相机记录历史,是摄影记者的使命。有评价说,沙飞是中国革命军队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沙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新闻摄影机构的第一任领导者。

  陈觉生:协助抗战部队筹军饷

  祖籍:台山

  陈觉生是台山六村人,教育界开明人士,他不满国民党台山当局限制、打击,甚至强令解散“抗先”的种种反动措施,积极支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7月,他接任“抗先”台山县队部队长的职务,领导“抗先”继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44年6月,日寇进犯台山,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时任台山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第三区区长的陈觉生,主动邀请台山大队(珠江敌后人民抗日武装挺进中区的一部分)进入台山,成立台山县三区抗日联防大队,抗日保家乡,并积极协助中共台山地方组织为部队筹集军饷。

  胡蝶:拒当汉奸明星

胡蝶
胡蝶

  祖籍:鹤山

  1941年,香港沦陷后,“电影皇后”胡蝶滞留香港。日军得知后派人前往游说,要她参与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建设。面对日军,胡蝶一面敷衍应付,一面暗下决心,尽快逃离香港。最终在“八·一三”淞沪抗战“献旗英雄”杨惠敏的协助下,得到东江游击队营救,回到大后方,与全国军民共赴国难。胡蝶说:“我虽然是个演员,但在这民族危难的时刻,我很清楚我应该选择的道路。”

  赵其休:爱国商人武装抗日

  祖籍:新会

  赵其休早年靠走私经商起家,是一位爱国商人。广州沦陷后,赵其休深觉抗战的必要性,从澳门返回新会三江。返乡后,他与同宗乡亲商讨抗敌事宜,受中共新会地下党员动员,积极带头组织抗日武装,形成300余人的壮丁队,著名的三江抗战就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后来,三江失陷,赵其休仍继续聚集撤往古井的壮丁,整编为“新会县义勇游击大队”并出任大队长,继续顽强抗战达6年之久。

  陈照薇:率自卫队抵抗日寇

  祖籍:外海

  1939年3月29日黎明,日军从外海沙栏登陆,企图占领外海第一小学后山及茶庵寺一带高地。陈照薇与胡佳队长率领外海乡抗日自卫队抵抗,阻击敌人进攻。战斗激烈,日军久攻不下,遂于8时退回沙栏。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外海人民抗日的决心。

  陈照薇积极支持一切抗日活动,1943年还出资支持自己的长子与儿媳以及部分艺专“实验剧团”的同学,组成抗日救亡剧团奔赴阳江县,演出抗日话剧。他的次子陈冠时在香港抗战中英勇捐躯。(文、图/唐达 邓少军 伍安平 陈明思 钟珍玲 何传贵 陈方欢 黄宇舰 黎秀敏 唐梅芳 钟霖湘)

【编辑:金嘉龙】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涉侨法规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