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涉侨法规

华侨华人与抗战:彩云之南生死相依(组图)

2015年09月24日 09:3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陈嘉庚(右)与侯西反。资料图片
陈嘉庚(右)与侯西反。资料图片

  细雨霏霏,山路湿滑。又一次登上昆明西山,雨中仰望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陈嘉庚先生的长孙陈立人不禁感叹:“从1994年开始,我每次到昆明祭拜南侨机工,都会下雨。也许是老天也感念英烈们的赤子之心吧。”

昆明西山南侨机工纪念碑。  (《人民日报》/王尧 摄) 
  昆明西山南侨机工纪念碑。  (《人民日报》/王尧 摄)    

  是大后方,是最前线,是大通道。云南,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70多年前,华侨华人在这片红土地上以青春与热血诠释赤子之爱的深沉与厚重。70多年后,故人归来,重温战火中的光荣与梦想,憧憬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

  为了爷爷的嘱托

  到昆明之前,陈立人应邀到京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观礼。9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向其颁发了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这个奖是爷爷的,我不过是代表家族领奖。爷爷树立了太高的标杆,后人没法超越。”陈立人直言。

  侨界为抗战奉献的无形丰碑上,镌刻着陈嘉庚大写的名字。

  1939年,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刻,东南山河尽陷敌手,滇缅公路成为抗战生命线。陈嘉庚先生振臂一呼,3900多名南洋热血青年毅然回国,以方向盘为武器,奋战在有“死亡公路”之称的滇缅公路上,1000多人为国捐躯。

  陈嘉庚先生一直为南侨机工的际遇奔走呼吁,对牺牲者更是念兹在兹,他嘱咐后人,要常去云南代他祭奠长眠于此的华侨青年们。

  一个承诺,几代坚守。10多年前,陈立人开始收集南侨机工的资料,希望找到更多机工及其后人,一一道谢、慰问。“因为他们是响应我爷爷的号召回国参战的,在这里付出了青春和生命。”住在新加坡、年过六旬的陈立人坚持参加各地南侨机工纪念活动,不辞辛苦。“只要是有南侨机工的地方,我都有感情。我很高兴看到,各地对南侨机工的纪念越来越隆重。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陈立人等向纪念碑献花。(《人民日报》/王尧 摄)    

  与早逝的南侨机工伙伴们相比,102岁的翁家贵和97岁的罗开瑚是幸福的——看到了抗战胜利,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获颁纪念章。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两位历经百年沧桑的老人,不顾众人劝阻, 冒雨到西山纪念碑前向战友们献上白菊,全程参加了所有纪念活动。

  更多的人,不该被遗忘,却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在云南省侨办举办的座谈会上,“机工之友”侯西反先生的孙女侯韦镁平实的讲述,催人泪下。

  侯西反,陈嘉庚先生的得力助手。1942年5月,滇缅公路的咽喉惠通桥被炸断,南侨机工们集体失业,流离失所,许多南洋华侨也因躲避战祸涌入云南。侯西反先生亲至昆明视察难侨及失业机工,发起组织华侨互助会并被推举为理事长。他四处奔走,募款求援,设立失业机工收容所,并创办侨光学校,解决归侨子女上学问题。

  1944年11月10日,一代爱国侨领侯西反的人生戛然而止。为了主持侨光学校新校舍落成典礼,侯西反变更行程回昆,却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1944年12月3日,昆明社会各界公祭侯西反,万人空巷,举城同悲。“侯先生当年葬在昆明东郊福建会馆义山,墓地多年前已经被平了。1986年南侨机工成立联谊会后,几位归侨几经周折找到了他的墓碑并精心保存下来,现存放在昆明市博物馆。2014年,侯先生归葬昆明金陵陵园‘远征园’,他的家人们也有了祭拜之地。”云南省华侨机工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汤晓梅说。

  “战争时期,爷爷长眠在昆明,海外的亲人无法奔丧,后来听说出殡时万人送行,家人悲痛之余感到些许安慰。这些年,我们多次到昆明寻找他的埋骨之地,直到2009年才得知墓碑下落。过去家人对爷爷做的事不了解甚至不理解。近几年多次从马来西亚来昆明参加纪念活动,我们深深理解了爷爷先有国才有家的大爱精神,疗愈了思念之情。”侯韦镁说。

梁金山先生塑像。资料图片

  带着“父亲”看阅兵

  2015年9月,年逾八旬的梁有成老人,成为国侨办邀请的五名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的侨界代表之一。

  “收到邀请,我流泪了。当然是因为我父亲梁金山在世时对国家贡献比较大,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所以我一个普通老百姓才有这样的机会。”座谈会上,梁有成先生依然心潮难平。

  70多年前,原籍保山的缅甸侨商巨子梁金山散尽家财、支援抗战。他捐巨资修建滇缅公路上的重要桥梁“惠通桥”,捐献载重汽车80辆、飞机1架。当时国民党政府派给云南省的救国公债,他一人便购买一半多,此外坚持每天捐卢比100盾支援抗战,直到抗战胜利。

  带着父亲的照片,带着媒体报道他捐资救国事迹的报纸……梁有成登上天安门城楼,希望以这种方式让父亲也看到大阅兵。当过兵的梁有成观看阅兵时心情很不平静:“看到国家今天的实力越来越强,想起当年日本人打进来时中国那么弱,对比真是太鲜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一定要记得。”

  云南省侨办主任杨焱平也感慨万千:“梁金山的事迹在保山家喻户晓,外界却知之不多。这次梁有成先生登上城楼观礼,体现了国家对梁金山贡献的肯定和重视。北京观礼之后,我们邀请他在昆明休整几日参加之后的纪念活动。梁先生坚持到亲友处投宿,纪念活动当天才来报到,不给公家添麻烦。梁金山先生没有给子女留下什么财产,他的后辈继承的是为国奉献的精神!”

  在抗战胜利前的漫漫长夜里,无数个“梁金山”以不同方式为国奉献、无怨无悔。座谈会现场播放的纪录片《赤子丹心》,揭开一段尘封的悲壮往事:

  1939年,中央飞机制造厂从杭州笕桥迁至中缅边境的雷允。原来仅有10户傣族人家的小村子聚集了数千人,大批华侨知识分子赶来报效祖国。

  黄玉瑜,1902出生于广东开平,早年移居美国,1925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在美国建筑界颇有建树。1929年回到祖国,为南京、广州等地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教育作出极大贡献。抗战期间,黄玉瑜毅然加入中央雷允飞机制造厂,负责厂区建筑设计工作。

  1942年5月4日,飞机制造厂人员撤至保山,遭遇日军大轰炸,伤亡1000多人。黄玉瑜也不幸中弹,伤重不治殉国,家人一直认为他受伤后下落不明。

  近年来,在后人、学者与民间团体的共同努力下,这位爱国建筑家的生平事迹与作品渐渐重见天日。9月,《不断迁徙的爱国者——华侨建筑师黄玉瑜生平事迹展》在广东华侨博物馆举办,为国捐躯者的英灵得以告慰。

  血沃中华,永载史册。正如国侨办主任裘援平所说:“海外侨胞为这场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与日月同辉,他们的业绩为世界各国人民所铭记!”

飞虎队老兵们收到荣誉市民证书笑逐颜开。(《人民日报》/王尧 摄)   

  飞虎雄鹰 荣耀归来

  9月6日晚,昆明。在身着空姐服饰的礼仪小姐护送下,15名飞虎队老兵及2名遗属在热烈的掌声中缓缓入场,接受昆明市荣誉市民称号。15人中,有多位是祖籍广东的美籍华人。

  别以为陈纳德将军率领的“飞虎队”清一色是美国大兵,这支部队各部门都活跃着华裔身影,此次成为荣誉市民的黄煜臻就是其中之一。1943年,他和近千名华裔年轻人应召入伍,编入美国第14航空后勤队,回到中国参战。

  作为驼峰航线的主要基地,昆明人民与飞虎队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尽管飞虎队在1942年7月解散进入美军编制,昆明老百姓还是习惯把美国参战空军都称作飞虎队。

  “对这些年近百岁的老兵而言,这是又一次用生命作代价的飞行。”此次活动的志愿者、昆明市民吴南征说。

  “一位华裔飞虎队老兵对我说:我们的战士受伤甚至牺牲时,云南的老百姓一定会用小板车把我们推到巫家坝机场交给部队……云南,是我们生死相依的地方。”志愿者苏瑞流泪了。

  航空手语表演《彩云之南》、少数民族歌手合唱《友谊地久天长》……昆明市外侨办的精心安排,显示了东道主十足的诚意与敬意。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在致辞中说:昆明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冒险开辟“驼峰航线”、积极帮助中国运送战略物资的美国飞虎队;永远不会忘记,1500多名中美空中勇士血洒长空,长眠在喜马拉雅山和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之中。昆明人民衷心希望美国二战老兵、遗属及他们的亲朋好友,能“常回家看看”,共同弘扬和传承“飞虎队”精神,共同深化中美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共同开创和平、进步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编辑:郑丽华】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