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涉侨法规

远渡加拿大筑路五邑华工图谱:吃苦耐劳改变命运

2015年11月11日 15:43   来源:江门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叶春田和他的儿子们(资料图片)
叶春田和他的儿子们(资料图片)
近腾叶公祠是叶春田当年出钱修建的(陈方欢 摄)

  在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建设过程中,1.7万名(广东)五邑籍华工组成了主要的建设大军。他们经历了什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其家族的命运又如何?这里,选取两个代表人物进行介绍。

  叶春田:经商有术后代就读名校各有所成

  1845年9月6日,叶春田生于广东省台山县都斛圣堂村的一个贫困家庭,1864年以普通劳工身份远渡美国加州旧金山,期间靠打工过活,1881年前往加拿大,在采金区工作。到温哥华后,叶春田在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供应公司做过煤炭销售员、簿记员、记工员、出纳员。他先后几次回到广东,为铁路公司从家乡招募了7000名华工。之后,叶春田迅速被提拔为华人供应主管,他负责从安德东克那里领取华工的工资,然后带着枪、骑着马到各个帐篷去发给华工。

  叶春田的声望多来自他的生意场上。1888年,他创建Wing Sang公司。该公司提供劳动合同业务,同时提供加拿大与远东之间的进出口业务。该公司后来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供应公司做华人代理,提供人力资源与开发业务。叶春田会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式英语。在华人社区,他还是个地方领袖,是早期华人社会中极少数跨越美加两地的著名华人。他为华人社区建立了温哥华的华人贸易所——中华公所,还为温哥华的华人社区建立了一所医院和一所公立学校。叶春田甚至通过保皇会(中国维新会)参与了中国的政治改革运动。

  因为经商有术,教子有方,回馈社会良多,叶春田备受尊敬。叶春田娶了四位中国妻子,并与她们生了23个孩子。其中,有数子人读卑诗大学等名校,主攻医学等专业。其子叶求钩是当时华人足球队中的名将;另外一个儿子叶求铎被加拿大约克大学奥斯古德法学院录取,并于1947年成为加拿大首批华人律师之一;其女苏珊娜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上世纪三十年代于广东担任广东省女子中学的校长。

  1927年,叶春田去世,享年85岁。在叶春田的讣文上,署名亲属达50余人。叶春田出殡的规模,被称为是“华埠空前未有之大丧仪”,有自由车150辆,华人扶柩人员6名,西人名誉扶柩人员亦有6名,祭文约300张,有4架自由车运送花圈去坟场。

  叶春田给他的子女留下了一笔财富,之后,叶家在北美各地开枝散叶,到20世纪末,叶家已成千人以上的大家族。

  盘清昌:自立自强 孙子盘占元获得加拿大总督奖

  1880年,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台山,正是长达12年的土客械斗平息的时侯。战后伤痕累累,四乡举目疮痍,百业待兴。盘清昌等乡民,在掮客的蛊惑下,离开娇妻嫩子,辞别故里,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乘坐“大眼鸡”木帆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漂落了长达半年,才驶向西半球的加拿大(乡人称红毛)。原来传言在加拿大西部矶山发现金矿,随时有发财的机会。可是,当他们置身太平洋岸边时,才知道上当受骗,根本没有用锹、锄便可轻而易举掘出金来的事。其时,适值加拿大太平洋线路建筑,需大批劳工,他们只好投身到筑路大军的行列。

  工程开始后,盘清昌和劳工们一起挥锄展锹,开山劈石,挖隧道,架桥梁,搬沙运石填溪谷,在悬崖峭壁中开路基。如蚊蝇一样布满崇山峻岭,他们冒严寒,抗酷暑,早出晚归,干着白人不愿干的粗重劳动;用树枝、粗布、干草盖搭工棚以作居室,忍受蚊虫滋扰,随处安营扎寨;风雪季节降临,在深达数尺冰雪下过着鼹鼠般的生活。积雪崩塌常有,霎时之间便使整个营地陷于深雪里,几个月后冰雪溶化,才发现劳工的尸体。葬身筑路沿线的劳工究竟有多少,恐怕谁也说不清,只知道有1200多名华工骨灰送回祖国。同时,因营养不良,年长日久便百病丛生,缺医少药,这些劳工病倒工棚工地,气息奄奄,经常有被夺去生命的危险。再加上遭受种族歧视,待遇刻薄,劳工们为了聚钱赡家,只得节衣缩食,苦中求生。正如人们所说,“千岩万壑创新路,铁路华工泪斑斑”。

  1885年,铁路工程完成。而华工的命运却甚是坎坷,活着的人虽然生活俭朴,积蓄却寥寥而巳,不能回乡,只好另谋出路。盘清昌捱过6年铁路工的艰辛,带着破旧的行囊和点滴积蓄来到温哥华。彼时,这位加拿大铁路的开拓者年岁已高,顴骨高突,眼窝深陷,已呈老态。为了糊口,他开了间小洗衣店,后来为了后继有人,他便千方百计把家乡的儿子盘铨隆接到加拿大。随后,父子共同苦心经营一家餐馆,虽然克勤克俭,亦是仅堪糊口而已,并不富裕。

  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加拿大社会种族歧视严重,政府制订法案,华人入境收缴人头税。初时,人头税为50元,至1903年提高到500元。按当时各行业平均每月4元的工资计算,50元等于一年的工资,500元就等于10年的工资。盘铨隆出国时,家乡尚有妻房子女,为了与家人团聚,他四处筹措,才得1000元。没办法,他只能把妻儿接来,女儿托亲属照管,忍受骨肉分离之苦。即使这样,为了偿还人头税,盘铨隆全家日夜操劳,经过17年的省吃俭用,才算还清债款。

  盘铨隆把五岁的儿子盘占元接来后,便住在加拿大亚伯达小镇的小餐馆。当地白人对黄皮肤的华人,十分歧视,白人儿童对小占元倍加凌辱,常以“鸡仔中国佬”和“中国佬黄皮鸡”等名词来污辱。小占元自少有志气,他明白祖父、父亲平日省吃俭用去做生意,不外乎想赚点钱告老还乡。可是,对于被人歧视、凌辱之事,小占元就是无法忍受。

  看到那些住别墅、坐豪华车、逛舞厅的富家子弟那种骄奢淫侈、盛气凌人的姿态,小占元便会生气。这种贫富悬殊的社会地位差别,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翻起涟漪,其深感要在加拿大立足,必须读书学知识才能有所作为。因此,他刻苦地边工边读攒钱去美国的大学深造。经过数年的寒窗之苦,盘占元终于获取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加拿大政府破例将其聘为工程师。1940年,盘占元因参与设计闻名二战的轰炸机而获得加拿大总督奖。1959年,加拿大政府派他参加加国原子能公司,协助设计加国首座核子反应堆。

  盘占元退休后,仍忙于社会活动,成为“纪念加拿大队路华工基金会”主席,并主持自己成立的“盘氏技术国际公司”。盘占元在华人社会中德高望重,长期以来为争取平反人头税作出努力,并于2006年6月22日获邀前往渥太华,听取总理哈珀就平反人头税,在国会内向华人社会郑重道歉。

  2013年3月22日,盘占元在多伦多逝世,享年95岁。

  故乡寻访

  工头故居今安在?

  李天沛祖屋在哪里无人知晓

  据《大江镇志》记载,台山大江镇水楼村委会下辖13条自然村,其中11条村均为李姓。在水楼村委会,如今仍保存着一套16册46卷的《李文庄公家乘》。这套《李文庄公家乘》是光绪年间修的李氏族谱。族谱是美国的同宗族人李振俊发现并寄回来的。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敬生收到族谱后,发现其中有4本缺失,便一一去走访各村,把缺失的几本都复印了,凑齐整套。

  翻开《李文庄公家乘》,在李敬生的帮助下,我们逐一找到了天沛、祐芹二人的名字。李敬生介绍,这二人都是当年修建加拿大铁路的包工头。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如今二人的故事已无人在村里提起,只是依稀还有老人记起听回来的零碎故事。

  李天沛出生于水楼村,一个半世纪以前,他怀着金山梦,跟随同族兄弟远渡重洋,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挖了几年金矿,有了一点积蓄后,李天沛在旧金山唐人街做起了小生意,逐渐在同胞中建立了威信。后来,美国铁路承包商在遇到施工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决定招募华工时,找到了李天沛,委托他回家乡招工。

  “村里很多老房子都建得很漂亮,都是当年出洋打工的乡亲寄钱回来建的。”李敬生介绍,在水楼村有很多青砖屋,这在当年只有有钱的人家才会有,而当年这些有钱的人家大多有亲人跟着李天沛等人出洋打工。其中以龙庆里、龙安里为最多。

  “可以肯定李天沛是我们水楼村人,因为在修建祠堂的名单中可以找到他的名字。”李敬生介绍,李天沛与水楼村的联系,目前仅剩祠堂与族谱上留下的名字。不过根据族谱上的名字,我们发现李天沛一支在家谱的第四本,叫松庵房支系,这一房人主要生活在水楼村委会龙庆里。因此,李天沛的祖屋最有可能就是在龙庆里。

  但经过近百年后,如今已无人知道他的祖屋具体建在哪里。不过,他当年有份出资修建的“东乔李公祠”如今仍保存完好,建筑风格凝重古朴。推开朱红色的大门,里面还供奉着李氏祖先的神主牌位。据村里人介绍,如今祠堂少有人来,祠堂的前半部分已改成厨房,供村里人办喜事的时候用。

  李祐芹祖屋保存完整曾修葺过

  李祐芹的祖屋早几年还有后人在住,并完整保存下来。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在水楼村委会向北村找到了李祐芹的祖屋。不过如今李祐芹的后人已全部出国,房子大门紧闭。绕着房子走了一圈发现,房子明显有翻修的痕迹,不过房子上的青砖、百叶窗等仍能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有钱人家盖的房子。

  “早几年房子塌了一部分,然后他的后人寄钱回来修葺了一番。”如今80多岁的李健聪老人与李祐芹是同一房人,因此对李祐芹的故事依稀还有些记忆。

  李祐芹是李天沛的水楼同乡族人,在美国太平洋大铁路修通后,他和李天沛从旧金山到加拿大经商。1880年加拿大的铁路正式动工兴建,铁路公司吸取美国大量雇用廉价华工建造铁路的成功经验,托付李天沛为其招募筑路华工。于是,李天沛与李祐芹等人,联合组成联昌公司,回到家乡台山及开平、新会、恩平、鹤山等地,为铁路公司招募了大批筑路工人。

  “听上一辈的人说,李祐芹当年娶了4个老婆,有3个是送回来安葬的。除此之外,他和家乡的联系不多。”李健聪说,当年李祐芹还给家乡的亲戚寄回来一些厨具,都是用大木箱打包好的。而在李健聪家里,我们还找到了一个,不过由于使用的时间太长,且款式老旧,如今已被老人用来充当化宝盆。

  “这些厨具主要是寄回来给他儿子的。”李健聪说,早年李祐芹出洋打工,家里人曾给他说了一门亲事,由于长时间联系不上,后来又抱养了一个儿子回来给他续后。据李健聪介绍,房子原本住的就是抱养回来那个儿子的后人。

  叶春田祖屋由堂兄弟后人照料

  与李天沛、李祐芹一样,当年台山都斛镇圣堂村的叶春田也为铁路公司从家乡招募了7000名劳工。如今,叶春田的祖屋仍在,由其堂兄弟的后人照料着。尽管房子仅有一层,但墙上的青砖仍显示着这家人原是富裕人家。

  “他当年回来没有特意修建祖屋,不过他捐钱修建了祠堂。”叶悦基的祖上与叶春田是堂兄弟,因此对于他的故事仍有一些印象。叶悦基介绍,村里的祠堂是叶春田当年花了许多钱修建的,以前是非常漂亮的,不过后来祠堂里的许多东西被破坏了,就连门口的石狮子也不见了。

  尽管如今祠堂已经较为残旧,但通过祠堂门口的壁画,以及梁上的雕花,我们可以看出,当年叶春田为修建祠堂拿出了许多钱。

  叶悦基说,叶春田娶了4个妻子,生了18个儿子5个女儿,最小的女儿在十几年前曾经回国寻亲。“那个时候她都八十多岁了,并且她不会说中文,只能通过翻译和我们聊天,现在也没有联系了。”叶悦基说。

  相关新闻

  加拿大村几乎无人居住

  10月8日,记者来到(广东)开平加拿大村采访,试图了解更多关于开平人参与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建设的故事。

  加拿大村不难找,就在325国道赤坎段旁,只要稍加留意,就可看到一块写着“加拿大村”四字的牌子。加拿大村原是从虾村分离出来的一条小村,实名“耀华坊”。该村虽然很出名,但因最近十多年外出务工的村民太多,现在村里几乎无人居住。加拿大村总共有11栋建筑,最早从1923年开始建设,有俊庐、华德楼、安庐、国豪楼、四豪楼,1933年至1935年,又相继建成耀东居庐、国根楼、春庐、郁庐、春如楼和会所。该村村民关伯告诉记者,加拿大村的村民均为关姓。解放初期,该村是很兴旺的,但是后来因为农村土改,很多村民被迫到其他地方谋生,而加拿大和美国就是两个主要的目的地。说到加拿大村,不得不提关国暖先生。“他在国外做生意赚钱了,然后带着一帮人回到家乡建房,关国暖先生在加拿大华侨圈里算是名人。”关伯说,家乡人都知道这个人,但他是否参与了铁路建设,大家并不太清楚。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家黄安年在博客中指出,开平地区的赴美华工,是一个多世纪前建设美国、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主力之一,研究历代开平县志的相关记载是美国、加拿大铁路华工基础性资料研究的需要。“据我了解,开平的一些历史书籍反映底层普通人、那些沉默的‘道钉’们的足迹太少了。寻找那一段美国铁路华工的历史印记,难度很大,然而这段被封存已久的历史是不可能永远被封存的,人们期望有一天可以揭开历史真相。”(傅健)

【编辑:金嘉龙】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涉侨法规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