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湄洲档案局首批80份珍贵“侨批”入馆收藏


本报讯(记者 吴伟锋 文/图)昨日(3月24日),记者从(福建湄洲)市档案局获悉,经过不懈努力,该局首批征集到80份珍贵的“侨批档案”。这些“侨批”填补了馆藏“侨批档案”的空白,也为了解和丰富莆田侨乡历史,进一步挖掘和研究“侨批档案”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市档案局工作人员经过多方打听,获悉涵江区涵东街道华侨新村程秀峰家里有一些“侨批”,十分珍贵。3月中旬,该局工作人员立即来到程秀峰家了解具体情况。程秀峰收藏了从1939年至1983年间新加坡、印尼等地华侨,通过民间渠道以及金融邮政机构,寄给福建家乡亲人的家书或简单附言及汇款的凭证。在交流中,程秀峰表示,愿意把这些“侨批档案”存放在市档案馆。
该局局长陈念禧告诉记者,这批珍贵的“侨批档案”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有海外华侨驿递至国内侨眷的信函、凭条,更多的是涉及各个“侨批”信局之间的业务合作及信局作业的各类单据凭证。其中,有4份船期安排“侨批”班次的班单,弥足珍贵,因其为“侨批”业主商业运行模式、数量等方面的考究提供了全方位的凭证。“侨批档案”于2013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一封封“侨批”见证了华侨的海外奋斗史,也是侨乡历史变迁的见证。
据了解,福建方言和潮汕话都称“信”为“批”,侨批俗称“番批”“银信”,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潮汕地区、海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