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涉侨法规

侨批,文化传承家国使命 收藏保护道长任重

2018年06月04日 08: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张美生收藏的侨批。 张美生摄
张美生收藏的侨批。 张美生摄

  收藏之路漫漫,侨批记忆永恒

  一封封泛黄的书信,一张张精致的汇票,一枚枚斑斓的邮戳……侨批,留下了海外游子与亲人相通相思的点滴痕迹,见证了两地华人隔海相望的拳拳真情,承载着旧时侨胞沉甸甸的家国记忆。

  在通讯发达的今天,侨批已成为人类集体记忆的遗产。了解侨史,追思过去,侨批始终是越不过的章节。多年前,许多有心人就精心保存着这些两地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文化意义凸显,收集难度渐大,史料价值渐高。

  文化传承家国使命

  近年来,中国侨批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广东潮汕多次开展侨批档案研讨会,闽南等侨乡也启动侨批文化复兴活动,推动华侨经济文化建设,鼓励进一步丰富和发掘华侨历史文献资料。

  有分析认为,侨批成为“世界记忆遗产”不是终点,而是研究华侨文化的新起点,将有利于华侨华人史、中外交通史、邮政史、金融货币史等学科的发展。

  据《海邦剩馥:侨批档案研究》记载,1898年新加坡寄永春大路头有侨批写道:“此际暂为新客,百凡生疏,未得微利,先借英银贰元,寄邱铜官带回。”显示了寄信人对家人的牵挂,哪怕是初到异国还没有赚到钱的“新客”,也要借钱先寄回家,挑起家庭的经济重担。

  侨批见证着中西文化交融带来的变迁。福建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侨批收藏与研究者黄清海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提到,清初的书信是折叠的,没有信封,而清末至民国时期采用中式信封,为竖写的红条封。后来华人受到西方书写排列的影响,改用横条封。

  侨批还反映了华侨为家乡兴学的事迹。在闽南,旅菲华侨黄开物的一批珍贵侨批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对于教育诸问题,用心改良,皆出诸君,热诚可嘉,至所钦佩。……闻对于夜学一事,亦在当务之急,若能早行兼设,使吾辈青年失学亦可补习之业,则族人子弟亦免夜游、赌博之事……”

  当时华侨投资办学校不仅仅为了发展新式教育,而是以教育为契机,旨在改变家乡风貌,实现他们的社会理想。

  追忆往事触动情肠

  黄清海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集邮,后与侨批结缘。随着通讯越来越发达,收集侨批的途径也在更新。

  “早期我经常骑着摩托车赶着去找乡下做古玩生意的人收集侨批。”黄清海笑着说。“后来这些生意人认识到侨批的价值,也明白收藏者追求资料的完整性,他们反而会将完整的侨批拆散卖,试探买家能承受的最高价格。现在卖家还建立了微信群,拍好侨批照片,让买家竞价,成交后通过转账支付。”在接受本报采访的过程中,黄清海就签收了一个装着侨批的快递。

  2009年,黄开物的侨批被发现共有四五百件,黄清海前后购买过二十几次,收集到两百多件。根据这些珍贵资料,他编成《菲华黄开物侨批:世界经济财富(1907-1922)》一书,于2016年出版。

  令黄清海记忆犹新的是一封清末民初同盟会往来的秘密书信。该信寄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以后,信封里除一张大信纸外,还附有一张小纸条,记录着同盟会发电报的电文,报告革命进展。其中讲到菲律宾的同盟会通过演革命戏来积累革命资金,还记录了华侨看戏后作何反应,募集到多少钱寄回国内,史料价值极高。“如果演戏的戏单能找到,这封侨批可能成为一级文物。”黄清海说。

  收集侨批的过程波折重重,而整理侨批亦是十分艰辛。黄清海回忆道:“由于商贩多次易手,两百多封黄开物的书信买来时已顺序错乱,封和信不符。为此我下了很大功夫去整理,核对笔记,根据内容调整前后顺序,花了整整两个月。‘竣工’后,我激动得一两个晚上睡不着。”

  侨批除了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还是海外侨眷的精神寄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研究会副会长张美生给笔者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侨胞故事。

  为了工作,夫妻多年分居两地,薄薄的书信承载着满满的思念。用“一行书信千行泪”形容相思之苦一点不为过。张美生谈到,“我收藏过保存非常完好的侨批,妻子把丈夫寄的每一封书信都叠放整齐,收纳在干净的箱子里。我还见过带有泪痕的书信,通信的夫妇只能在梦里相见,妻子不忍丈夫在外辛苦,常流下心酸的眼泪。”

  抗战时期的记忆在侨批中也有留存。在家国危难之际,广大侨胞共赴国难,他们无时无刻不担心着身处战乱又远在天边的亲友,正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还有的华侨虽远在海外却心系后代。张美生说,“早年间许多海外华人并没读过很多书,去异国他乡当苦力,他们在书信中深切地叮嘱子女一定要发愤图强,今后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有的华侨因为文化水平有限,书信只能找人代写;有的华侨则颇具远见,敦促后代要学习外语打开视野。

  侨批保护道长任重

  侨批以其存在时间之长,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尽管收集之路艰辛,但仍然吸引着大批爱好者。

  广东省梅州市客侨博物馆馆长魏金华说,“侨批”是一部展示清代至20世纪80年代华侨历史的百科全书。子孙后代要对这些濒临灭绝的侨批遗产进行收集、保护、传承仍然使命艰巨、任重道远。

  “现在很少有人会写书信了,每一件侨批都是社会记忆的一个片段,是时代的缩影,它不可再生,保护一件是一件。”黄清海对侨批有深厚情感,现在依然在积极收藏。

  收藏者的个体力量毕竟有限,如今,侨批档案馆、文史馆为侨批整理、保护和文化宣传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许多海外老华侨都寄过侨批,如果他们能看到侨批展览,会触动心底最柔软的记忆。”黄清海十分期待能办一个华侨文物的展览,激发人们对乡土文化的热情,加强对华侨历史的关注以及提升对华侨文物的保护意识。

  张美生指出,呼吁保护侨批其实也是在激励华人不断进步。“过去中国落后,华侨在外受到歧视,他们一直期盼祖国强大,可以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解放初期的侨批中不乏父亲鼓励儿子努力读书振兴中国的内容。”

  当信封刻上历史的云烟,纸片牵起两地的情谊,文字寄托强国的企盼,侨批已不仅仅是传统的通讯方式,而是华侨们用心血凝成的珍贵记忆,它值得华夏儿女代代珍藏。(杨宁 刘雨溪 王希)

【责任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