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涉侨法规

东江纵队:抗日救亡 华侨港澳同胞同仇敌忾

2020年09月03日 14:46   来源:南方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东江纵队:华南抗战的一面不倒旗帜

  峥嵘岁月·重走东纵抗战路系列报道

  南方网讯 (记者/周存)历史或许会被淡忘,但永远不会被改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0月,日军从广东大亚湾登陆,21日,占领广州。自此,抗战烽火在华南各地燃烧起来。

  在此存亡之际,根据党中央对广东作出开拓抗日游击区的指示,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召集曾生、吴有恒等研究开展东江敌后游击战争问题,派曾生等人前往惠阳坪山,组建人民抗日武装部队。在战火的锤炼下,一支英雄的部队——东江纵队从滚滚硝烟中走出,成长为“华南战场抗战的一面旗帜”。

  从无到有 开辟抗日根据地

  在东莞市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一间间具有年代感的房子诉说着游击队当年的的故事。这里曾驻扎过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东江纵队前身部队),当年的交通站、会议室、大队部、操场...都被保留了原来的样子。

  当年华南沦陷后,1938年12月,曾生就在惠阳坪山成立惠宝人民游击抗日总队,1939年1月,王作尧在东莞成立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

  后因形势所迫,曾、王两部东移海陆丰。据曾生回忆,原本两支部队近700人,在转移海陆丰过程中受挫,两支队伍仅剩下100余人,在紧要关头,党中央发来指示,令曾生、王作尧的部队返回东宝惠抗日前线。这个指示如“黑夜明灯”挽救了曾、王两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40年9月,上下坪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是东江纵队斗争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会议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东江抗日游击队今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基本方针。同时将曾、王的部队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第五大队。

  上下坪会议之后,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大岭山客家洞地区,开创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第五大队在宝安阳台山,开创了阳台山抗日根据地。东江地区的抗日武装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并逐渐站稳了脚跟,还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的“万人扫荡”和多路围剿。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形势的好转,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公开宣布独立,发表《东江纵队成立宣言》。据资料显示,当时东江纵队下辖第二、第三、第五大队、惠阳大队、宝安大队、港九大队、护航大队等7个大队,司令部下面还有作战、宣传、连络、交通等各个科室和宣传机构,机关结构比较完善。

  相对于部队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东江纵队的战士凭借着一次次战斗,建立巩固抗日根据地,据统计,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结束,部队拥有1.1万人,民兵1.2万人,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有6万多平方公里,下辖人口约有450万人。

  抗日救亡 华侨港澳同胞同仇敌忾

  在东江纵队的各个纪念馆里,一路走来,记者看到许多华侨和港澳同胞支援祖国抗战的身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除了战士们自身的艰苦奋斗、浴血奋战,东江纵队能留存下来也与华侨和港澳同胞的支援分不开。

  东江纵队纪念馆(惠州)馆长曾庆香告诉记者,东江纵队因自身地理位置,相比党领导的其他抗日武装部队,自身成员里有很多华侨和来自港澳的同胞,先后回来参加游击队的人数在1000人以上。这些爱国志士在得知祖国危难之际,纷纷回乡参加抗战。当时有一对泰国的华侨,钟若潮和王丽,两人在新婚蜜月之际赶回广东加入抗战队伍,后来两人不幸在抗日活动中牺牲。

  据资料记载,曾生早期在惠阳坪山组建人民抗日武装,党组织在港澳组织爱国青年回乡参加抗日战斗,20天内从香港回来的救亡工作队就有7个,共200余人,年底这一数字增加到500余人。这些人是曾生早期组建抗日游击队的基本队伍和主要干部。

  除了回乡参加抗战,东江华侨还通过建立回乡服务团和募捐的形势支援部队抗日。 1939年1月,南洋惠侨救乡会和香港惠阳青年会、余闲乐社、香港海陆丰同乡会的爱国团体代表在香港开会,决定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动员群众协助军队及人民武装抗战,并救护伤兵、赈济灾民、辅导民众组织各种救亡团体。

  在抗战早期,曾生和王作尧的两支部队的军需物资大部分靠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支援。在曾生的回忆文章中,他写道:“1939年初,海外华侨经宋庆龄同志转给我们游击队的捐款一次就达港币20万元。”此外,南洋惠侨救乡会数年的捐款近1000万元,其中40%献给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20%作为惠州难民救济费。华侨和港澳同胞的慷慨解囊极大地支援了一线部队的后备保障。

  东江纵队作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为抗战的胜利作出卓越贡献,即便是过去80余年,其精神仍在,东江的战士和后人始终践行着心中的信仰,就如东江纵队战士李强所说,要把东江纵队的精神发扬光大,永远传递下去。(周存)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