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祥——创建中国第一所人类学博物馆-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林惠祥——创建中国第一所人类学博物馆

2022年06月20日 09:5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林惠祥——创建中国第一所人类学博物馆(百年航程 有“侨”精彩(97))

  白 婧

  林惠祥,祖籍福建泉州石狮,新加坡归侨。中国文化人类学、台湾民族志研究、南洋考古学、民族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01年,林惠祥出生于福建晋江一个小商之家。曾祖父在台湾经商致富,但到父亲林毓鉴时已家道中落,经营困难。自幼聪颖好学且勤奋刻苦、成绩优异的林惠祥,不得已在19岁时赴菲律宾谋生。1921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捐资兴办厦门大学,并为学生免除学膳费用。获知消息的林惠祥即刻启程回国,考入厦门大学。1927年,林惠祥考入菲律宾大学研究院,师从美国导师拜尔教授。他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了人类学硕士学位。1929年起,他先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和厦门大学。

  林惠祥于1929和1931年两度赴台湾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历经艰难险阻,成为国内最早且系统地对台湾高山族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学者。他写就的《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是中国首部系统研究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著作。1934年,林惠祥的专著《文化人类学》出版,对中国民族的来源及划分系统、民族文化等问题提出很多创见,是中国首部被列为大学通用教材的人类学专著。1936年,林惠祥出版专著《中国民族史》。这部完整、详尽的中国民族学专著受到国内外学界高度重视并被广为引用,影响深远。1937年,林惠祥到闽西考察时,发现了中国东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一成果后来为考古学界证实和认可。

  处于学术研究生涯黄金期的林惠祥逐渐萌生了办博物馆的想法。1934年,林惠祥设立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筹备处,将自己历年搜集的考古、民族、民俗等文物,连同华侨、热心人士捐赠的文物一起陈列,供师生及各界人士参观。

  林惠祥不仅在学术领域成就斐然,其赤忱热烈的爱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也成为后世学者垂范。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林惠祥原定携带珍贵的文物和资料举家移往香港,后因收到第三届远东史前学国际大会的邀请,又改道新加坡,避难南洋。他拒绝日本人提供的工作职位,任教南洋华校,在颠沛流离中继续从事东南亚考古和民族研究。日军侵占南洋后,他在生活极其艰苦的境遇下,仍千方百计保存文物和图书,始终拒绝外国学者高价收购。南洋抗日救亡工作不断深入之际,林惠祥领导全校师生积极支援祖国抗战。1939年,林惠祥响应陈嘉庚先生号召,带头将自己任教马来亚槟城钟灵中学的第一个月薪水全部捐给马来亚槟榔屿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他还号召同学和民众一起捐款,积极参与筹赈活动。他鼓励学生投身抗日,不仅在学校作抗日形势报告,揭露日军侵华暴行,介绍中国军民抗战事迹,还发起“寒衣捐”运动,激发学生的抗日积极性和救国责任感。抗战胜利后,林惠祥在新加坡参加陈嘉庚主持的有关南洋华侨筹赈会活动资料的整理编辑工作,协助出版相关刊物,还参加了《南侨回忆录》一书的编辑出版工作。

  1947年,重返祖国的林惠祥到厦门大学任教。期间,他因支持、掩护进步学生反对内战,于1949年被厦门国民党当局抓捕入狱。

  新中国成立后,林惠祥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并被选为厦门市人大代表、厦门市侨联副主席,投身社会主义建设。1951年,林惠祥将毕生收藏的几千件从石器时代到近代的人类学珍贵标本文物和图书文献等全部捐给国家,发出倡议并主持建立了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该馆于1953年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所人类学博物馆。1956年,82岁高龄的陈嘉庚与老朋友林惠祥一起研究创办华侨博物院事宜。1957年,林惠祥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稿)

【责任编辑:刘洋】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分享到: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