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队赴赤几 救治逾100名伤员获赞-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中国医疗队赴赤几 救治逾100名伤员获赞

2021年03月16日 10:2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赤道几内亚爆炸致600多人受伤 中国医疗队救治逾100名伤员获点赞 “中国医生,好!”

  “窗户在震动,我开始以为这是一场地震。”当地时间3月7日14时,强烈的冲击声让中国(广东)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们从午睡中惊醒。

  “手机信号一下断了。我们都很疑惑,到底发生了什么?”队员梁森全回忆,没过多久,窗外又响起了炸裂声。这时,他们才意识到,不远处发生了爆炸。

  中国驻巴塔总领馆传来消息:巴塔市的恩科安托马军营发生严重爆炸事故。“在赤道几内亚的电视直播中,我们看到爆炸现场,一片狼藉,许多居民受伤了,只能徒步到附近医院就诊。”梁森全说。

  而后的48小时,中国(广东)第31批援赤几医疗队巴塔分队几乎“掏空”驻地的急救物资救助患者,逾100名伤员在第一时间内获得了中国医疗队的救治。

  赤道几内亚总理奥巴马8日与中国第31批援赤几医疗队巴塔分队通电话,对医疗队参与救助巴塔爆炸事故伤员并捐赠一批医疗物资表示感谢。

  这几天来,越来越多患者出院了。即便语言不通,他们在出院前,大多不会忘记说一句话——“Gracias,Médico Chino!”“Doctor Chino,bien!”,意思是:“谢谢中国医生!”

  自上世纪70年代初,广东即响应国家号召,选派医疗技术人员远赴非洲,开展援外医疗工作。目前,广东共承担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援加纳医疗队以及援多米尼克医疗队派遣任务。

  南方日报记者 曾艳春 通讯员 李博

  连夜“赶制”医疗物资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医疗队在驻地长期提供急需的医疗救助,无论是谁来求助,都免费无条件救治。

  中国(广东)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是由中山市卫生健康局组派,25名队员组成的医疗队伍。其中19名为医务人员,来自内分泌科、心血管内外、中医按摩科、普内科、普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骨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多学科。

  自今年1月12日起,该医疗队被派遣至非洲赤道几内亚的首都马拉博以及最大城市巴塔,开展为期20个月的医疗救助工作。其中,由10名医疗队员组成的中国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巴塔分队(下称“巴塔分队”)1月29日抵达巴塔市。

  3月7日下午,巴塔分队接到中国驻巴塔总领馆总领事徐庄声、中国(广东)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长陈光卫的通知:几名华侨因爆炸受伤,正赶往巴塔分队驻地救治。

  直到7名受轻伤的中国同胞和2名外籍伤员抵达驻地,医疗队员们才意识到这场爆炸事故的严重程度。

  几位伤员在军营不远处的中资企业上班,当日中午,他们正躺在集装箱内午睡。一声巨响,几名中国同胞被紧急疏散出来。“几乎在瞬间,他们的集装箱被炸扁了。由于当地居民住得离爆炸点更近,伤情更重。”梁森全介绍。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医疗队在驻地长期提供急需的医疗救助。“无论是谁来求助,我们都免费无条件救治,‘清创’‘缝合伤口’的医疗物资更是常备。”队员曾东兴记得,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处理外伤的驻地物资被消耗殆尽,“虽然有应急预案,但如此大规模的突发事件仍意想不到”。

  7日傍晚,10名医疗队员获悉,有近150名伤员涌入巴塔医院,其中100余名伤员留在了住院部救治。于是,他们开始自筹部分一次性无菌手术衣、外科口罩、无菌纱块、无菌手套、帽子、聚维酮碘消毒液和药品抗生素等物资用于急救。

  “在这边,无菌的纱布棉球、医疗器械都非常紧缺。处理完驻地这批患者后,我们确信巴塔医院的患者只会更多。”陈壮浩曾经在国内处理过大批外伤患者,作为巴塔分队唯一的普外科医生,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既然当地医院没法提供,那我们就自制医疗物资,自给自足”。

  他们就地取材,连夜“赶制”医疗物资,把大纱布剪裁成小“豆腐块”,一张张捋顺,连同剪刀、镊子分门别类地放入高温灭菌的“锅炉”消毒。“这是一代又一代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留下来的‘古董’——专门用于无菌消毒的锅,虽然旧了些,但它为我们制作现成的无菌辅料、消毒手术器械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梁森全说。

  加班至深夜,队员们拿剪刀的手肿起了水泡。

  用西班牙语安慰患者

  刚毕业就投身到援非医疗队工作的翻译刘佳音,不断地用西班牙语安慰患者,“放松一点,马上就好了”。

  8日一大早,巴塔分队小跑着赶往巴塔医院的住院部。“从住院部大厅到走廊,地上到处铺设床铺。为了收治更多患者,几个患者只能挤在一起,共用一个输液架。”曾东兴说,在这场大规模的突发事件面前,巴塔医院的床位已然超负荷。

  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巴塔医院不允许人群集聚。“只有伤情很重的患者或年幼患者才能由家属陪同住院,大部分家属被留在院外。”在巴塔分队中担任翻译、年龄最小的队员刘佳音回忆,“站在窗外,往病房里张望的全是家属”。

  陈壮浩通过夜班护士了解到,住院部仍有60余名患者等待救治。“大部分人的伤口仍未缝合,甚至还在渗血。”曾东兴说。

  陈壮浩提出,要在巴塔医院分组开展救治。在巴塔分队中,10名队员仅8名是医生,而大部分队员并非外科专业医师。“必须有人进行总体评估,把评估的伤员分组治疗,否则非外科专业的医生可能会出现漏诊的情况。”陈壮浩说。

  8名医生中,除了陈壮浩,妇产科医生李莎、眼科医生曾东兴都属于术科,对于外伤处理有一定的经验。依托有外伤处理经验的3人,巴塔分队分成3组,组内安排儿科医生梁森全、麻醉科医师陈伟涛、检验科医生张杰良、中医按摩科医生、普内科医生吕智贵负责为患者清创、缝合。

  救治工作紧张有序地展开。患者按病情轻重缓急分类救治,优先处理重伤,骨折等联合伤痛被及时转至其他科室救治。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那瓶100ml的双氧水,这是清洗消毒伤口必须用到的,我们3组人员轮流使用,一滴都怕浪费。”梁森全说。

  从七八个月大的婴儿,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伤口。有的皮肤大面积烧伤,有的腿部骨头已经外露或骨折,有的甚至出现头部头皮裂伤,伤口深达颅骨。“他们很坚强,清创的过程很疼,大多数人都忍下来了。”刚毕业就投身到援非医疗队工作的翻译刘佳音,不断地用西班牙语安慰患者,“放松一点,马上就好了”。

  赤道几内亚靠近赤道,日均温度高达25至30摄氏度。一个早上,队员们弓着腰蹲在地上为患者清创、缝合伤口,他们穿着一层隔离衣,大汗淋漓,直到嘴唇干裂也舍不得喝一口水。60多名患者的伤口终于被处理好了。

  “还好,我们都没有辜负胸前的五星红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曾东兴说。

  “有个孩子特别让人心疼”

  中国医疗队在马拉博和巴塔两地,向赤几卫生与社会福利部和巴塔医院紧急捐赠医用应急物资,中资企业也在紧急采购安置受难民众生活所需物资。

  爆炸发生后,仍有部分住在爆炸地半径2到4公里内的居民无法回家,不少房屋仍在彻夜燃烧。“救治仍在继续,外伤用的医疗物资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我们还得出去找找。”这句话,几乎成为这几天来,巴塔分队队员们的口头禅。他们奔走在巴塔市的各大药店,筹集外伤医用物资。

  “在病房里,有个孩子特别让人心疼,他身上多处伤口需要缝合,但他父母已经在这场事故中遇难了。”作为两个年幼孩子的父亲,梁森全眼里满是心疼。中国(广东)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员以“80后”为主,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6岁,最小的队员年仅23岁,他们大部分是二孩家庭的父母。

  3月11日,为对当地居民施以援手,中国(广东)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和刚刚结束援非使命的第30批医疗队联合行动,在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和最大城市巴塔两地,分别向赤几卫生与社会福利部和巴塔医院紧急捐赠医用外科口罩、护目镜、面屏和隔离服等医用应急物资,以及牛奶、矿泉水、面包、鸡蛋和饼干等生活物资。数十箱物资陆续被送至巴塔军火库爆炸事故伤员及爆炸事故受难民众手中。

  此时,中资企业也在紧急采购安置受难民众生活所需物资。同日,赤道几内亚中国商会向巴塔市政府紧急捐赠了1000提饮用水、200盒饼干、100袋大米、100桶食用油、102瓶黄油酱、2000根面包和621提生活用纸等生活物资,用于协助赤道几内亚方安置巴塔军火库爆炸事故受难民众。

  根据官方统计,7日发生的爆炸事故累计造成107人死亡,超过600人受伤。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签署总统令,宣布10日至12日全国降半旗,哀悼遇难者。

  赤道几内亚总理奥巴马8日与中国第31批援赤几医疗队巴塔分队通电话,对医疗队参与救助巴塔爆炸事故伤员并捐赠一批医疗物资表示感谢。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一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的精神,也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自1970年中国同赤道几内亚建交以来,中国政府从翌年至今连续派出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共计586人次医疗队员,诊治病患超过100万人次。在半个世纪的援外历程中,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屡获殊荣,先后有279人次荣获赤道几内亚国家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曾创下连续8批医疗队全体队员荣颁此奖的纪录。

  “我相信,有很多医务工作者都跟我一样,内心深处有一个无国界医生梦。参与这次援非任务,一定程度让我圆了这个梦!”巴塔分队队员、妇产科医生李莎说。

  “医者无疆!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样的。”陈壮浩说。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