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欧洲为例 看“后危机时期”华商转型(2)
5.通过收购完成从销售到生产的跨越。
“后危机时期”中国通胀的加剧必然导致中国传统制造业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从而导致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下滑。这样一种局面的暂时形成,事实上就是使欧洲传统制造业的复苏成为可能。华商们抓住这一机遇,纷纷抛弃传统的代工业务模式,从设计、加工到销售,建立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产业链。这一完整经营模式的大规模形成,其意义就是华商们无须再扮演为主流经济配套的角色,华商经济已经真正成为主流经济的一部分,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全新局面。
如意大利普拉托是托斯卡纳大区一座不起眼的三线城市,欧洲传统纺织品制造的集散地。在这样一个无法摆脱传统产业“束缚”的城市中,华人正是依靠当地的传统特色产业,在收购当地企业的基础上,担负起“普拉托制造”的重任,完成了华商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形成“普拉托模式”成为“后危机时期”全意大利华商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
除了收购外企之外,在“后危机时期”华商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突破常规,开始了新领域的探索。被广大消费者所熟知的日用纸,一直是百货业销路较畅的大路货,日前已经有华商也在准备筹资兴建类似的生产厂。
(二)本地化
此处本地化是指“货源本地化”和“员工本地化”。华商原来的货源地几乎都是中国大陆,但现在许多华商从意大利购进很多新款服装,由于价廉物美、款式更新快,迎合了消费群体,在别的店铺门可罗雀时,掌握意大利货源的商店却有人排队抢购。
许多华商开始在销售的最前线雇佣本地员工,凭着他们与客人的无障碍沟通,能很快指引客人来到特定的商品货架,然后,将最适合客人需求的产品推销出去。这些老外员工的审美观念和品味趋向很接近客户,让他们去推销商品,更能够赢得顾客的信任。
(三)回流化
1.“后危机时期”,大量华商回国自救,寻求生存发展。
“后危机时期”,金融危机造成全球性消费缩减,国际贸易额大幅萎缩,影响了外贸型侨资企业的产品销售。但大陆出台的利好政策将为市场回暖带来助推力,侨企总体前景乐观。中国出台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回暖,帮助承受金融危机压力的侨资企业家实现突围。中国政府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使华商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大优势,经营业绩也很快出现反弹。
广大华商背靠中国,面向广阔的国内市场,尤其在有待开发的农村市场,华商有新的发展机遇。对市场前景的乐观,使部分华商企业在中国内地增聘人才,调整经营策略,暗暗布局。
在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情况下,广大华商在国外的投资渠道也随之收缩。为了度过危机,一批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华商把投资的眼光转向了内需较强的国内市场,有的则直接把企业总部搬回了家乡,整合“内外”资源。2009年以来,华商渐渐“回流”成为重要现象。中国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有利于保障金融安全,政府适时投放大量资金挽救经济下滑,也是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中国正成为最早走出危机的国家之一,预计“后危机时期”更多华商将加大开拓中国大陆市场,用积极的销售措施应对“后危机时期”。
2.“后危机时期”,华商资金回流急速增加。
2010年,西班牙华人在过去一年向中国汇款额增速幅度最大。西班牙财经机构统计显示,2010年旅西华人汇回中国的资金数额由此前7000万欧元增至2.52亿欧元。
事实上,“后危机时期”华人资本回流之风已席卷全球华人。世界银行在“2011年移民与海外汇款概况”报告中指出,印度、中国、墨西哥和菲律宾已成为接收海外汇款最多的4个国家。
回流潮与危机的冲击、“后危机时期”人民币升值导致华人回中国投资密不可分。如前所述,金融危机后,各国受到不同程度打击,海外华人亦深受影响。而与此相对应,国内经济环境相对稳定,前景可观,华人资金自然加速回流。其回国资金流向,以实业、金融、房产投资为主。海外华商在国内经营实业时多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与运作模式,加之又享有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因而更易成功。随着美元因美债危机持续贬值,而人民币还存有升值潜力。投资中国可有效为财富保值,令海外华人信心大增。
(四)规模化
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彻底摆脱经营廉价劣质产品的企业形象,是后危机时期华商最显著的新动向之一,其中尤以商业零售批发和餐馆业最为显著。
1.商场。
在葡萄牙,自危机爆发以来,不少华商纷纷联手共同投资经营超大型零售商场。新的大型批发仓库和零售商场,基本上由多个股东合资组成,资本实力雄厚。这样的企业,在经济疲软时期,给华商经济注入能量,起着很重要的支柱作用。近年来,围绕着里斯本附近、北部和南部地区,接连着数个营业面积高达3000-5000平方米的华商零售店。这种连在邻国西班牙都从来未出现过的大型零售店,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葡萄牙华商崭新的投资目标,仅仅一家百客已超出5000平方米,里斯本对江也有一家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零售超市开始营业。大型店铺的模式越来越趋向于本地葡萄牙企业的正规化经营,也是华商企业升级换代的必然之举。大型企业树立企业形象,而不少中小型店铺则正在积极调整经营思路。
新兴大型百货店等经营方式的崛起,推动着华商经营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正规化、品牌化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可能会影响到未来数十年欧洲华人的经营思维和行业格局,甚至最终改变整体欧洲华商的社会处境。
华商在葡萄牙经营的零售业,以传统“三百店”(意思是有很多东西,达三百种,即杂货小店)为代表。三百店的顾客基本是中下层葡萄牙人,2009年升高的失业率无疑对传统三百店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伴随着本地葡萄牙人对商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三百店陷入两难境地―价格的降低和质量的上升无法两全。自从2009年以来,围绕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附近、北部和南部地区都接连开出了数个营业面积达上千平方米的华人零售店。相比传统的中小型三百店,这些华人零售店更新货品、清理存货的速度更快,管理成本更低,凸显出旅葡华人经营零售店的新思路:整合、升级、改造。多年来,旅葡华人零售店经营的方式基本为“独门生意自己打理”, 但 2009 年出现的新兴大型百货店,大部分是由几个华商合资经营。这就与普通的小三百店,甚至大型百货店产生了质的区别。
首先,新兴的大型百货店由多个股东合资,资本实力雄厚。一旦葡萄牙经济开始复苏,店铺的进一步升级和扩张便顺理成章,为连锁化经营做了良好铺垫。其次,股东来自多个行业,对店铺经营的状况会作出不同方面的判断,其意见的内部交流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个人眼光的不足。第三,多股东整合起来的人脉网络资源对店铺的发展经营有着无可估量的正面影响。
在经营理念上,新兴的大型百货店经营越来越趋于正规化。新兴的华人大型百货店基本上引入了电脑销售系统,店员分工细化,在节省管理成本的同时还保证了店内营运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新兴大型百货店在 2009 年中后期才浮出水面,到年末赶上圣诞销售黄金时节,生意都稳定在令人满意的水平。最为重要的是,2009 年大型百货店的兴起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其影响会辐射到周边地区的普通百货店,最后也将会对大型百货店的经营产生反向推动。
据西班牙《加利西亚之声》报道,一家华商公司在Vilagarcía地区开设中国百货超市,超市的规模趋于该地区同行业之首。近年,巴塞罗那华商趁机进军巴塞罗那中心商业街,开设了500平方米到1000平方米面积不等的服装店及高级百元店。而大型服装店在西班牙各地被华商乐此不疲地复制着。在马德里ALACALA地区、市中心LEGAZPI地区,相继有华商与本土大公司联营,他们在危机中加固自己的经营阵地,生意基本上没受经济危机影响,而且稳中有升。
另外,西班牙华商还通过加盟连锁经营来扩大自身实力和规模。除旅行社、食品批发、酒吧等行业,通过加盟连锁经营来扩大自身实力和规模的华商企业在美发、美甲等行业中也逐渐显现。
2.餐馆。
在欧美,首先是一些华人商家向中餐业转移。作为西班牙华人支柱产业之一,中餐馆在早期华人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排头兵作用。但随着2000年后中国与西班牙经贸往来的加强和当地经济繁荣的大环境作用,华人外贸批发热迅速掀起,外贸生意上的红火导致大量华商跟进,很多人关闭自己的中餐馆等转行去做外贸生意。但这样的光景并未持续几年,经济危机开始后外贸批发业首先遭受重创,经历两年生意上的苦熬后,一些人开始考虑新的发展思路,其中一些人重开中餐馆,但与过去的小型中餐馆不一样,“后危机时期”中餐馆向“大而全”、“精而新”的方向发展。
在“大而全”方面,中餐馆营业面积一般都在数千平方米以上,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在“精而新”方面,新开张的中餐馆已经摈弃过去所谓“老外餐”旧模式,营业大厅装潢典雅、清新,以经营日本、泰国等亚洲餐为主,菜式令客人耳目一新。由于很多人“重返老本行”,西班牙华人中餐业被注入了新活力。以马德里为例,近一年来先后诞生了以王朝酒店为代表的5家大型餐馆,成为华人餐饮发展方向的新坐标。
(五)多元化
“行业过于集中,资金过于分散”是华商传统经济的突出特点,“后危机时期”无论在产品方面还是在行业方面,都出现了分散化的趋势。现在,华商产业已扩展到百货食品的零售与批发、旅行社、建筑装修、美容美发、律师事务所、照明设备、移动通信、电脑维修与中华文化推广等许多领域。
近期西班牙华商开始进入时装专卖店的模式较有代表性。多年来同质化竞争的激烈程度,令许多华商批发业者开始拓展新领域,如华商开始走出传统的餐馆和百元店的模式,完全是“后危机时期”新的经济现象。经济萧条所导致的马德里地区商业店铺房租大幅度下降,是导致大量中国人开始进入时装这个领域的重要契机。近几年,整个马德里有大量闲置的物业无人问津,店铺业主不得不大幅降低价格以吸引租客,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价格曾经高高在上的繁华地段租金开始下跌,与巅峰时期相比,一些店面的租金甚至下降超过两成,这让中国人经营时装店的设想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华商的传统商业,包括食品店和百元店在内,在过去几年全部都出现了恶性竞争,这些产业已经呈现出饱和的态势,因此一些拥有资本的华商,都开始慢慢离开这些领域,投身于其他商业领域。
(六)创新化
1.创新产品。
面对疲软的经济形势,西班牙华商经营餐饮业也出现了一些突破方式。如西班牙某华商,根据所在社区的居民特点,推出WOK+炒菜+汉堡的三销形式,这种推陈出新的另类营销大大增加了餐馆收益。一些华人中小餐馆经营者在审时度势后,将中餐馆向外卖店转化。因外卖店管理简便,能节省大块经营成本。在此种经营思想主导下,大量中餐馆的生意比重开始产生微妙变化,外卖成为中餐馆弥补经济效益“拾遗补缺”的办法之一。
2.创新渠道。
对于华商而言,如果不开辟新的营销渠道,不适时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型,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如果政府保护本土经济,华商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目前,华商们已经开始注重产品质量、营销策略、品牌效应,真正实现人员、货物、经营“三合法”,以升级经营方式从“大市场”迈向“大商场”。(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