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探访维也纳华人古琴社:悠扬琴声奏响东方之音(2)

2014年07月04日 13:40  参与互动
字号:

  谢晗:垒起七星灶 抚琴抒酒狂

  奥地利古琴协会的会员们,都是自学成才。其中有大学老师、软件公司的职员、餐馆老板、在校学生等等。大家各有各的工作,却因为相同的爱好聚在了一起。这些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会员,都有喜欢古典文化,性格比较低调内敛的共同点。

  腹有诗书气自华,穿着桃红色中式上衣的老板娘谢晗便有这种气质。典型的江南女子,婉约柔美,怎么也看不出是三个孩子的妈妈。经营一家餐馆,还能不时地把美味佳肴与传统文化氛围一起献给食客,这样的一位老板娘,自是有与众不同的品味。

  谢晗与林佳的老师金蔚是杭州师范大学的同学,以前她们在大学里都是文艺方面的骨干,谢晗没想多年以后的金蔚竟然在古琴上有这么大的成就。 她第一次听古琴便是在金蔚老师北京的家里,当时她觉得古琴是让人心很静的乐器,学习古琴为将来年老时修养身心将是种很好的选择。谢晗幸福地笑道,希望老年生活就是能在家里悠闲地种草药,画国画,弹古琴。

  老板娘谢晗平时在店里练琴时,经常有外国客人非常感兴趣地前来询问,也希望尝试学习。谢晗觉得这样对于古琴文化的宣传,是种很好的途径。在饭店里地方比较宽敞,她为社里的雅集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聚会场所。在国外结交朋友机会不多,能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一起聊天,弹琴,十分惬意。古琴雅集也是店里一道别有韵味的风景,因为它独有的那种宁静舒服的音律,很容易被人接受。

  谢晗最喜欢的曲子是酒狂,弹着感觉特别逍遥自在,每次都会随着轻松的曲调到达豁达的精神状态。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她说,每个人对曲子的理解都不同,这种理解能力是受到每人的阅历影响。

  鸿雁:IT女精英的古琴时空

  鸿雁有着北方人特有的爽朗气质,浓眉大眼,秀外慧中。穿着一身典雅古朴的订制旗袍。工作时她面对电脑,是走在时代最前端的IT精英。休闲时面对三尺清木,七根古弦 ,任素指在琴弦间滑动,拨乱时空的界限。

  她说,本来想上网找一些古琴的资料,但是发现很难找到一个非功利的网站,很少有纯粹为了艺术而做的网站。一直在努力创办一个提供古琴曲谱的网站,后期工作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虽然白天工作已经很累,但是晚上回到家还是继续坚持做这个工作。

  她无怨无悔的付出,不求回报,只为更多的人喜爱古琴,了解到它的美好。鸿雁说着便为众人弹奏一曲《平沙落雁》,这首曲子的曲调悠扬流畅,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鸿雁觉得古琴最神奇的地方就是能连续听一个曲子八小时都不感到厌倦。其独特的音色能映射出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样的感受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字在音乐面前变得苍白,她认为音乐能表达得更深远的情感。

  记者手记:为了那份纯粹的热爱

  许多人说中国音乐不如西方音乐,对此社长林佳笑道,他不想过多的争执,简单列举几个事实:出土的编钟证明,中国的律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而十二平均律,也是由中国人率先提出来的。中国的古书早有记载“音有七音,五正二变”,以后不要再说中国只有五音音阶没有七音音阶了,不但丢祖宗的脸,也丢自己的脸。

  西方乐器之王钢琴,不过三四百年的历史,西方乐器之后小提琴,也不过三四百年的历史,西方乐器王子古典吉他,更是从中国乐器琵琶发展而来的。而古琴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之前。

  关于学琴,林佳的老师--著名古琴演奏家金老师说过,有两个不必:不必幼功,不必专业。首先说不必幼功,著名琴家溥雪斋是跟他女婿学的琴,可想而知他学琴的时候有多大了,但这并不妨碍他成名成家。其次说不必专业,许多著名琴家都不是专业的。查阜西是中国航天航空公司的董事,管平湖是画家,乐瑛是同仁堂的大小姐。这些琴家都不仅仅局限于弹琴,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职业、自己的事业,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到音乐之中,才成就了各自的特色。弹琴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所以成人学琴、业余学琴,自有别人比不了的优势。

  古琴,在二三十年前几乎销声匿迹,也就是说,现在的习琴者,全部都是出于自身的爱好,而且其中以业余习琴的居多。说弹古琴的人没有私心、没有功利心,或许并不准确,但这一代弹古琴的人大多是最纯粹的爱好者。

  身在欧洲的华人游子并未离弃传统音乐,因为它滋养了我们的灵魂,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其蕴含的精神与情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音乐不但令身在海外的华人得到情感上的共鸣,也吸引了众多外国朋友参与。只有展示出中国独有的文化魅力,才能真正自信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维也纳的六月,雨后的空气里有清爽的花香。天微凉,雨以歇,月色下我顺着美泉宫的小路散步回家,耳畔回荡着婉转的琴声,落寞如烟,恍若隔世。(王韵)

【编辑:冉文娟】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