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前法国艺术馆主任馆员:中国文化影响一生轨迹

2014年07月21日 11: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
字号:
戴浩石
戴浩石

  由于正忙于一个巡展的筹备工作,此次“文化交流贡献奖”获得者、中国文化遗产专家、前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主任馆员戴浩石没能亲自来中国领取文化交流贡献奖,而是由夫人深井幸代代领。远在千里之外的他抽出时间,通过邮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的夫人也真诚亲切地与记者进行了愉快的交谈。

  因中国进入博物馆领域

  在深井幸代的印象里,戴浩石是个迎难而上的人,越是困难、高深的东西对他吸引力越大。她记得戴浩石曾对她说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难学习、研究,很多人望而却步,所以我想寻求突破。”

  也许正是缘于这种对突破的渴望,加上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戴浩石在博物馆领域一做就是40余年,至今68岁的他依然活跃在中外展览及活动一线,为中国文化的推广尽心尽力。

  回忆起当初接触中国文物的考古及研究,戴浩石说,从中法建交后进入国立东方语言学校、巴黎艺术学院学习,到真正走上中国文化艺术展览的策展及研究道路,有两件事至今让他为之兴奋。一是1973年由郭沫若在巴黎主持揭幕的“中国艺术的瑰宝”展览上,戴浩石第一次参与到基于中国考古发掘成果的展览活动中;二是得益于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1973年10月出访中国时签订的协议,戴浩石赴中国访问学习的愿望得以实现。

  基于这两件事的影响,戴浩石意识到,外国人最容易接触中国文化的渠道就是博物馆。回国后,他即刻决定进入博物馆界工作。

  文化差异不再是问题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思考方式、观点的不同,使戴浩石一度陷入困境。他回忆起1978年参与在北京和上海举办法国艺术展的工作时遇到的困难。他说:“由于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展览的谈判持续了两年之久。后来,在戴高乐总统的侄女吉纳维芙・戴高乐的协调下,展览才得以顺利进行。”

  然而,在这之后,戴浩石似乎逐渐打开了两国博物馆交流办展的大门,并在策划办展方面找到了灵感,他策划的展览逐渐受到中法两国参观者的认可。他与雅克・卫兰构思的“19世纪的法国风景与农民”展览,通过米勒、莫奈和梵高的油画,使得法中两个具有农耕传统的社会相遇,受到了中国公众的喜爱。他总能捕捉到两种文化当中独特又共通的元素,使两个国家的参观者不得不喜爱。比如他筹办的“茶酒论”展览,将法国人和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用文化结合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以开放的思路办展

  戴浩石在吉美博物馆远东部负责人的岗位上工作了35年。他告诉记者:“在这段时间里,我主要考虑的是开放我的部门,倾听中国的声音,以便使中国成为我们的主要合作伙伴。在两位老师的帮助下,我花了7年时间将馆里的中国艺术品进行归类、造册、照相、布置和修复库存。”

  戴浩石是将与中国合作办临时展览概念引入吉美博物馆的第一人。自1987年以来,他每年都坚持办1到2个临时展览,并很快发展到每年3到4个,主题都是围绕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很快,这种展览活动就走出法国,范围遍及欧洲、美洲、亚洲的很多大城市,至今已经完成了100多个展览的制作及策划工作。

  戴浩石十分感谢那些曾与他合作过的优秀学者,如韩伟、杨伯达、冯先铭、杨新等。同时,他对记录和推广中国艺术家也充满兴趣,尤其是那些与法国有关联的中国艺术家。无论是对赵无极作品的研究、与吴冠中的对话,还是与法兰西学院第一位华裔院士朱德群的合作情谊,都成为了他的美好记忆。

  40余年来,戴浩石始终致力于在中法之间搭建交流合作的桥梁。在他看来,搭建桥梁的最好方式就是投身中国文化的推广。(樊炜)

【编辑:冉文娟】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