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爱丁堡边缘艺术节开幕 中外经典剧目齐登场


中国侨网8月16日电 据BBC英伦网报道,每年8月的爱丁堡各大活动精彩纷呈,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爱丁堡国际图书节等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
创始于1947年的爱丁堡边缘艺术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节。今年的边缘艺术节持续3个多星期,在近300个场地举办3千多场风格各异的演出。
爱丁堡边缘艺术节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谁都可以来演出,不像爱丁堡国际艺术节那样需要主办方选定发出正式邀请才能参与,且每年演出的剧目只有20-30部。
尽管如此,英国文化咨询交流机构负责人董一燃介绍,争取到边缘艺术节演出的机会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关键之处在于确定场地。
董一燃说,边缘艺术节规定,必须先有场地,才能正式报名参加,而不是报名之后再找场地,等于说是由场地选拔作品,而每处场地都有选择标准。
“艺术节期间几百个场地,每处场地之间有很大差别,有的比较知名且有观众缘,有的却完全没有任何知名度;选择什么样的场地,什么样的场地选择你,直接影响到戏的口碑和票房”,她说。
中国经典话剧登场
中国大陆方面由文化部选派了几个北京的学生艺术团体参与此次爱丁堡边缘艺术节,在爱丁堡华人东方艺术团的协助下,推出“China Young”演出季。
这个演出季包括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大三学生排演的中国经典剧目《日出》,《家》和《阮玲玉》片段。
演出导演、中央戏剧学院教师古月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该校原计划要来演完整版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都是我的儿子》(All My Sons),可惜由于牵扯到版权问题,不得不临时换为中国经典剧目,用中文演出,配上英文字幕,同步播放。
古月说,以往中国团体来爱丁堡更倾向于歌舞和民乐,而这次可能是第一次有学生来到这里演话剧。中戏学生们的第一场演出是在一座教堂里演,后面5场是在剧场。
古月说,最开始的两场演出观众人数不多,后来人越来越多,第4天已经坐满。有的是售票,也有一部分是当地文化机构发出去的赠票。
她介绍:“可能也是观众之间口口相传,后来人就多了起来;我们也亲自到爱丁堡街头发传单宣传,学生们穿着戏服在街上演简短片段,有一个女孩还现场表演中国功夫,吸引了一些人停下来观看;但来看戏的还是当地华人观众居多”。
由于这是古月老师与她的学生首次到英国演出,开始也有点担心,这边的观众能不能接受中国经典话剧,毕竟这不是歌舞或者民乐那些热闹的表演。“我也没想到,从第3场开始效果好起来了,令我们觉得爱丁堡观众非常有文化素养,能够欣赏”,她说。
“我认为到西方来演出还是得演中国的东西,这样能够引起共鸣;这一次可能相对缺乏经验,应该加强宣传,如果推广工作做得更好,那么演出效果也会更好”,她表示。
“China Young”在爱丁堡的演出季还包括北京金帆艺术团的6场表演。这个演出团体由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金帆舞蹈团和北京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金帆舞蹈团的歌舞表演以及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民族乐团的民乐表演。
中国孩子演英文音乐剧
北京景山学校的中小学生们在边缘艺术节上演出了两场英文版西方经典儿童音乐剧《绿野仙踪》。孩子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排练。
这部戏的导演、空政电视艺术中心导演李欣凌介绍,这次共有30多名小演员参与演出,年龄从9-16岁,是2013年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的核心人马。
据了解,这是首次有中国中小学生在爱丁堡边缘艺术节演出完整的英文剧目,以往可能有一些学校来演过芭蕾舞、小提琴、小合唱等单独节目。
李欣凌告诉记者,来爱丁堡之前也曾担心观众少,所以在票价方面做安排,也有一些赠票。“第一场反响很好,所有观众跟着音乐一起鼓掌跟着节拍走;两场演出期间每当反面人物女巫一出场台下就嘘声一片,比在北京演出的反应还好”,她说。
“孩子们的收获特别大,主创团队也收获特别大,国王剧院的工作人员与我们一起布景装台,令我们感受到英国戏剧工作者的职业态度。大家每天也会一起开会总结工作,学到了很多。”
李欣凌一向特别欣赏有悠久戏剧传统的英国,觉得中国戏剧工作者需要更好地培养自身职业态度。“我这次来也看了几个戏,虽然不能完全听懂,但仍然很感动,因为戏的一些感觉是相通的。”
通过与英国戏剧界的一些华人交流,她得知中文戏在爱丁堡确实不如其它语种那样容易吸引观众。“我想做一个《绿野仙踪》的系列,我们对肢体戏剧也很感兴趣希望将来也能够来这边演出”,她说。
乔尔・安德森:希望在英国看到更多华语戏剧
伦敦大学旗下的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戏剧研究硕士课程主任乔尔・安德森博士表示,最近几年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的华语剧目较多。
安德森认为:“理想的状况是,更多华语戏来欧洲演出―因为很多来英国演出的华语戏剧通常比较像旅游戏,类型非常有限,我曾经在英国看过个别水平欠佳的中国戏,有的像少林功夫表演,有的造型很不自然―最近的情况有很大改观”。
据了解,很多海外剧团排演莎士比亚剧目,包括一些中国团体。去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受到邀请,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演出《大将军寇流兰》;中国国家话剧院2012年在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演出中文版《理查三世》。
安德森表示,最近几年已经可以在英国看到一些当代华语戏剧,而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因为有很多人对华语当代戏剧和艺术有兴趣。
与此同时,近几年有越来越多中国学生到英国攻读戏剧类专业。申请安德森的戏剧研究硕士专业的华人学生尤其明显。
“我觉得,这些学生中的多数想来英国学习、发展自己的作品,然后回国;可能由于近年来戏剧发展迅速,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或者说文化软实力在中国更加有价值”,他分析。
安德森在中国访问的时候发现,各大机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兴趣,而且人们不想一味地模仿西方模式,而是想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东西。
他认为,华语戏剧在英国乃至西方的推广最大的问题是语言上的障碍。“正因这方面的障碍,英国与中国之间的戏剧双向输出常常是以肢体表演或者舞蹈为基础的;想来英国演出的华语剧目需要找到在语言方面的适当战略”,他解释。(子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