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得角跆拳道小将青奥中国文化小屋临摹书法(图)

17日,是南京青奥会的第一个正式比赛日,各路选手陆续亮相赛场展开激战。不过,青奥村依然是片悠闲惬意的“乐土”,没有比赛任务的运动员、教练员三五成群地在村子里散步,或是在户外长椅上喝一杯咖啡。这里没有赛场上的你争我夺,最常听到的便是“Hello”或“你好”,每个人都会与素不相识的人友好地打招呼,所有人的脸上都挂着轻松的微笑,仿佛来到了一个和谐共融的“地球村”。
在青奥村,人气最旺的去处是一个个“文化小屋”,17日“客流量”最多的要数中国小屋了。剪纸、脸谱、书法、古筝、扎风筝等一系列互动游戏,让前来参观的国外运动员玩得不亦乐乎。
在中国小屋内,记者碰到了来自佛得角的跆拳道小将、16岁的若塞琳娜,第一次来中国的她非常兴奋:“我对比赛很有信心,在国内我每天至少要训练两小时,来到南京之后,训练时间改成了一个半小时,因为我想多留点时间逛一逛青奥村和这座城市。”
若塞琳娜的教练索菲亚是个“中国迷”,她对南京青奥会的组织工作赞不绝口:“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中国一样工作如此高效的国家,所有工作人员都很投入,16日晚的开幕式也令人惊叹!”
在中国小屋里,索菲亚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弹起了古筝,拨弄琴弦时,她用指尖一挑一拨的动作还挺有板有眼。随后,在一旁的中国书法体验区,索菲亚又拿起毛笔,临摹志愿者为她书写的中文名。她一笔一画都按照汉字的笔顺来写,最后写出来的字和“模板”几乎一模一样,她的书法“天赋”也得到了现场志愿者的一致称赞。
“看,我也有这个!”索菲亚指着小屋墙壁上悬挂的巨型中国结,兴奋地从包中取出一个小中国结向记者展示。临走时,若塞琳娜还不忘拿出自己的“Yogger”在小屋门口的感应器上“签到”,“我要多逛几个文化小屋,回头去换漂亮的纪念品!”(朱凯 陆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