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倪郡阳:做东方文化使者 推动中外书画交流产业化

2014年09月18日 13:57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杭州9月18日电(见习记者 黄晶晶)位于浙江杭州市繁华的武林商圈,每天来往的车辆、行人匆匆而过,在浓郁的商业气氛中,很少人会留意到,还有一个宁静雅致的地方——浙江昌寿书画艺术院,这是匈牙利华侨倪郡阳在杭州的工作室,专门研究“浙派”大师吴昌硕、潘天寿的书画艺术。

  古贴、字谱、玉石、印章、砚台,以及不同型号的毛笔……走进倪郡阳的工作室,四壁挂满他的条幅和字画,充溢着淡淡的墨香,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墨士的书房;在简洁清雅的环境中,还有欧洲油画、西洋留声机、英式老钟表、独特的老式转盘电话等物件,却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是倪郡阳走遍46个国家和地区收集来的,每个物件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故事,总是能勾起倪郡阳的许多回忆。

  “彩云飘海外,故月驻窗前”,这是在2014年倪郡阳在《浙江卫视》“中秋月圆四海情”中秋晚会上撰写的一副对联。如今,远别家乡20余年的倪郡阳回到了杭州,他告诉记者,他愿做“东方的文化使者”,身体力行地推动中外书画交流产业化,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书画艺术的魅力。

  自幼痴迷书法青年时已成名

  “字如其人。”倪郡阳一直牢记着儿时父亲对他说的这句话,“不要看他贫穷富贵,他写的字,就代表这个人的修养。”

  小的时候,倪郡阳是个“孩子王”,比较顽皮。6岁时,父亲要求他每天临摹一张欧阳询的《九成宫》楷书字帖,否则不允许吃饭。两个月过后,最初被逼练字帖的“孩子王”,慢慢静下心来,并对写繁体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倪郡阳记得小学二年级时,他像着了魔似的痴迷于练字。为了不影响第二天学习,父亲9点钟就熄灭了灯,催他早点睡觉。睡不着的倪郡阳,时常联想到西汉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如果我家的墙壁也透出一道光该有多好,我可以再写字了”。

  回想起文革时期的经历,倪郡阳还告诉记者,当时根本没有地方可以买到字帖和相关书籍,为了得到字帖和范本,自学摄影,经常拿着黑白相机,跑到老先生家拍字帖,然后回到暗房自己冲洗放大照片,作字帖用。

  77年高考落榜,下乡插队落户,后在杭州百货站布置橱窗……不管年轻时的境遇如何,倪郡阳一直没有放弃对书法的喜爱,凭借他对书法孜孜以求的精神,23岁被杭州市文化局视为特殊人才调到杭州市群众艺术馆任美术书法专职干部,主管杭州七县六区的书画教学、培训和艺术活动的组织工作。

  1983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分会;1984年获“全国首届青年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期间,其创作的书画篆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并在全国性的评选中屡屡获奖。著有学术专著,此外尚有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内外的专业性刊物。

  随后再进入上海师大艺术系美术专业、上海中国画院学习,主攻研修书法篆刻艺术;1987年倪郡阳的传略已入编《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和《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大辞典》。其优秀作品被各大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珍藏或碑刻,其书写题词的盈联匾额散见于著名历史景区的楼台亭阁。

  外面世界的精彩与无奈

  “日本尊重有技艺的人,有高超的书法篆刻水平,是非常受欢迎的。”“当时在日本,写一副字值两台彩电,刻一方印章也值两台彩电。”1987年10月,倪郡阳随中国文化部对外友协书法篆刻访日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富士吉田、北海道等地,开展书法篆刻艺术交流活动,这是他第一次出国。

  虽然倪郡阳有着和睦的家庭,有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想到第一次出国的经历,他的心却不安定了。他对记者说,最初打算出国五年,一方面是与世界各国交流书画,看看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想赚点钱买房子。当时已婚的倪郡阳仍和父母挤在狭小的房子,他想尽快拥有自己的房子让生活安定下来。

  “那个时候一心想出国,没想到出去,就回不来了!”倪郡阳感叹道。谈及最初在国外的经历,倪郡阳说,可以用一句歌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来描述。

  1989年,倪郡阳首先来到日本,到艺术学院讲学、办书画展览。由于拿不到日本合法居留证,3个月后,作为访问学者的倪郡阳不得不离开日本,前往泰国。虽然来到泰国,可是倪郡阳的心又开始焦虑了,如果拿不到居住证,意味着出国不到半年,就要回国,如何向单位、家人、朋友交代?在许多人看来,当时出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回国要么拿到国外高等学府的文凭,要么腰缠万贯衣锦还乡。

  当得知,匈牙利持中国护照可以免签证。对匈牙利国家一无所知的倪郡阳,那时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去匈牙利,在欧洲一定要闯出一片天地回来,否则誓不罢休。

  不懂匈牙利语言的倪郡阳,对第一次在匈牙利吃饭时的经历仍记忆犹新。他说,当时只看懂菜单后面的阿拉伯数字,折合成人民币大概25元,以为是个套餐,15分钟后,服务员送来一个冰淇淋,上面还插着两只小雨伞。

  最初在匈牙利的日子过得比较“潇洒”,每天拿着相机寻访名胜古迹,拍摄欧洲戈德式建筑和各类雕塑。可是,碰不到中国人,语言也不通,在58美金/天的宾馆住了一个多月,眼看着之前在日本和泰国挣的钱越来越少。有一天晚上他独自彷徨在多瑙河旁,顿时感到迷茫:出国前,好歹也算是同龄中的佼佼者,是不是选择的道路不对?

  要在“中国文化的沙漠”中生存

  “欧洲是中国文化的沙漠,他们不识汉字,又不懂篆刻”,很多人对倪郡阳来匈牙利交流传播中华文化表示不解。倪郡阳对记者说,“脚下有千条路,但是人生没有回头路”。

  就在最绝望的时候,命运出现了一丝转机。倪郡阳通过当地中国大使馆文化处,联系到匈牙利汉学家卡尔玛·埃娃。上世纪50年代,卡尔玛·埃娃曾在北京大学留学。她对倪郡阳的经历和处境表示同情,不仅介绍倪郡阳住进匈牙利人家中,单间房,客厅通用,每月只需付100美金;还提供给倪郡阳两份工作:一份是到大学给中文系学生讲课,教授中国文化和书法篆刻艺术;另一份是到当地国家博物馆修复东方的文物。

  没有修复文物的工具,也没有修复文物的工作经验。倪郡阳选择了前者去大学讲课,他认为,在给匈牙利中文系学生讲课的同时,既能学习匈牙利语言,又能了解匈牙利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情况,能帮助他尽快融入当地社会。

  “认识卡尔玛·埃娃后,我觉得能生存下去了!”倪郡阳开始到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大学给中文系学生讲课,每星期两天共4堂课。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时1991年大学给我这个外籍教授的工资是600美金/月,房租100美金/月,伙食100美金/月,每个月还剩下400美金。

  “能熬下来就成功了!”倪郡阳顿时信心倍增,对未来在匈牙利的生活也充满了希望。两年后,倪郡阳回到杭州看望家人时,颇有成就感——出国两年,买了房买了车,攒了两万美金,还取得匈牙利的永久居住证。

  做东方文化的使者

  自1990年起,倪郡阳分别在日本、泰国、法国、匈牙利、德国、意大利、智利、伊朗等国,举办个人书画展和学术讲演活动,各国当地的新闻媒体多次予以重点报道,欧洲媒体称其为“来自东方的文化使者”。1998年,他还促成了杭州市与匈牙利布达佩斯缔结为友好城市,也是杭州市政府唯一与国外首都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被两地政府公认为“文化使者”、“友好大使”。

  倪郡阳说,虽然海外漂泊20余年,从来没有中断过对书画的喜爱。不管是在海外讲学办展、谈投资搞贸易,还是旅游考察,用惯的笔墨、印章始终会陪伴着他。

  如今的他,除了专心从事书画研究、创作外,他还希望成为“文化的使者”,身体力行地推动中外书画交流产业化,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书画艺术的魅力。

  倪郡阳还向记者透露,明年5月,他打算带领西泠印社著名书画家,到法国、匈牙利、意大利美术学院讲课、办展览,向海外艺术家推介“浙派”水墨画艺术,并把欧洲各种流派的油画家介绍到中国办展览,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完)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