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西班牙水墨画家佩里克:用笔墨沟通东西方文化

2014年09月24日 15:2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佩里克·巴斯特尔是巴塞罗那人,他的包里始终放着一小捆毛笔,那是他常用的绘画工具。在过去40多年里,巴斯特尔用笔墨在宣纸上描绘不同地域里的人物与风光,也用大片的水彩再现不同文明里的城市与生活。

  9月24日,巴斯特尔的水墨画展“西安-巴塞罗那-北京:漫步水墨山河”将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开幕,25幅作品既展现恬淡的市民生活,也绘制浓墨重彩的时空穿越。

  “宣纸之路”的文化交织

  这场展览的主人公其实是西安街头的普通百姓,这是巴斯特尔向东方艺术致敬的方式。

  15年前,巴斯特尔在葡萄牙一家博物馆参观了西安兵马俑的展览。他被征服了。“每一个都独一无二。”从那时起,巴斯特尔每天在纸上画人物肖像。

  2001年,巴斯特尔来到中国。这次,他更着迷于西安街头的人来人往。“艺术创作是一场对话,不同的人,不同的时空。”巴斯特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西安”主题里,每个人物都是无名氏,就像兵马俑,在黑白两色中平静而丰富。“在中国画的语言里,黑和白是所有的颜色。”

  西安对巴斯特尔的重要性还在于,这里不仅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宣纸之路”的起点。汉唐以来,宣纸和丝绸瓷器等中国商品,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往西方。

  巴斯特尔用绚丽的色彩讴歌这条连通东西方的商路,讴歌那些重要的城市,比如西班牙港口城市夏地瓦——宣纸抵达欧洲的第一站。

  还有他的家乡巴塞罗那。表现市民生活的13幅作品里,巴斯特尔巧妙地融入了大米、茶、瓷器等中国元素。“你以为没有交集,但生活总在不经意间透露着文化碰撞和交织的丰富细节。”巴斯特尔说。

  与笔墨纸砚的对话

  大约40年前,巴斯特尔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方砚台,一锭墨,几支毛笔。黑白色的浓重和宁静俘获了年轻的巴斯特尔。

  但真正进入水墨画的世界,还是几年之后在纽约与宣纸的“遭遇”。在那之前,巴斯特尔在普通白纸上作画,“那一点都不美妙。”

  现在,已过花甲的巴斯特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画风。

  “你要学会倾听,听画笔的语言,听画纸的语言。”巴斯特尔说,他每次画画,只是静静地站在画纸前,然后一笔,两笔,三笔。慢慢地,形象就浮现出来了。也许是男子,也许是女士,也许是个小孩。完全没有预设。

  巴斯特尔似乎更喜欢用黑白两色进行人物创作,用水彩表现非人物题材,用色明亮而清澈。运用这种画法,巴斯特尔有独特的技巧。

  “先用墨汁勾勒,干了以后把画放到稍大一些的透明塑料板上,然后用毛笔描湿,湿到画可以在平板上滑动,再用干毛笔把多余的水吸走。”这时,水彩进入画纸就像一滴墨汁沉入一杯清水,缓慢地、无限地扩散。

  北京,一场新的旅程

  这是巴斯特尔第三次来到中国大陆。第一次是2001年的蜜月旅行,第二次是2002年参加上海的一次艺术交流。

  毫无疑问,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增进互相了解,需要更多交流。巴斯特尔说,西方的先锋艺术是否定一切传统,相对而言,他更欣赏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者们既愿意创新,又希望保持传统。先锋和传统之间的平衡游戏也许有助于引导回归本真的艺术创作。

  巴斯特尔说,艺术的乐趣在于创作的当下此刻,不是在守旧中简单重复他人的成功,也不是在创新中粗暴地否定前人的精彩。

  继1988年的香港画展和1990年的东京画展,巴斯特尔终于带着他的作品来到了中国大陆。“中国是一场发现之旅,北京将是我新的起点。”巴斯特尔说。

  尽管一直用纸墨作画,但巴斯特尔与中国水墨画家们鲜有交流。“这次来北京最让我兴奋的莫过于我终于有机会认识中国画家,了解他们的作品了。”(林如萱)

【责任编辑:王海波】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