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旅美华裔钢琴家孙嘉言:与观众做心与心的交流

2014年10月10日 16:05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孙嘉言举办音乐会。(美国《侨报》/孙若男 摄)
孙嘉言举办音乐会。(美国《侨报》/孙若男 摄)

  中国侨网10月10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近日,美国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内,无需语言的介绍,青年钢琴家孙嘉言用黑白键上灵动的手指,与观众完成了一场“心与心最直接的交流”。

  手指在钢琴上跳跃,上身随着音乐起伏,脸上的表情时而愉悦时而严肃,孙嘉言完全地沉浸在音乐的世界。观众席第一排坐着两个5、6岁的孩子,望着孙嘉言,听得一动不动。第四排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闭着双眼,头微低,完全进入到音乐世界。一曲完毕,音乐静止,停滞几秒后,观众才想起鼓掌。随着一声“Bravo”,孙嘉言缓缓鞠了一躬,随后在钢琴前做下,拿白色手绢擦了下汗,头微仰了一会,手指再次落下。

  “本科到现在,在这学习6年多,每年我都会举办1到2场音乐会,现在已经记不清这是是第几场了”,孙嘉言笑着说。

  他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和林肯中心,克利夫兰Severance Hall, 利兹市政厅,都柏林国家音乐厅,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Koerner Hall,北京音乐厅等著名音乐厅多次演奏过。

  “现在上台前不会紧张,更多的是兴奋”,孙嘉言说,“一想到要将那些伟大作曲家的作品通过我的演绎,将我对音乐和人生的情感传递给观众,我就会觉得很兴奋,这是一种非常大的责任。”

  年轻的孙嘉言已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如首届CCC多伦多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爱尔兰都柏林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第二届中国青年演奏家协奏曲比赛第一名,第一届塞勒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第一名,第二届美国Fulbright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等。然而他却将这些荣誉看的很轻。

  “对我来说,荣誉只是附加品。更重要的是,音乐给我带来快乐,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就好比血管中流淌的血液一样。比起奖项,我更在乎的是我从这些伟大作品中感受到的爱和各种情感以及哲学传达给观众,与观众做最直接的心与心的交流”,孙嘉言认真地说。

  孙嘉言被誉为“继郎朗和李云迪之后,中国又一位天才钢琴演奏家”。6岁开始学钢琴,13岁被保送至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18岁,以第二名的骄人成绩进入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表演专业本科,24岁,开始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攻读博士。

  他曾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英国哈莱交响乐团,爱尔兰国家广播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等多个交响乐团合作,作品曾在BBC、中央电视台、爱尔兰广播电台等多个媒体播出,孙嘉言的音乐道路,顺利得叫人羡慕。

  “为音乐爸爸卖房子”

  “我必须说我是幸运的,在这条路上没遇到太大挫折。我有今天的一切,都离不开我父母。他们引导我进入钢琴的世界,无条件地支持我,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我12岁去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时,我爸爸将家里的房子卖掉了。到现在,我们家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父母的付出非常大,但是他们却很高兴,真心地支持我,因为他们看到我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提起父母,他的笑容变得特别自豪。

  除了父母,孙嘉言最感谢遇到的几位恩师,“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科主任张晋、茱莉亚音乐学院预预科部的Victoria Mushkatkol,以及现在的钢琴系主任Yoheved Kaplinsky,这三位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有几位钢琴家,虽然不是我的老师,但跟他们的交流,也教会我很多”。

  采访之初,孙嘉言有着超越年纪的绅士和成熟。然而谈起最喜欢的作品,他竟手舞足蹈,激动地像个孩子,“好像很多作曲家和作品在我心中都是最爱。但是跟我内心最接近的是舒伯特和德彪西的作品,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很贴近。”

  孙嘉言的偶像是德国著名指挥家Furtwangler,“对我来说,他不光是艺术上的巅峰,也是做人的榜样。在二战时,他看到德国社会的黑暗,没有选择逃避,反而留在德国,为德国人服务,尽他所能保护犹太人”。

  “有一天要回到中国去”

  在读博士学位的孙嘉言,每天坚持练琴6小时,音乐成为他快乐的最大源泉。对于未来,他要先完成学业,然后在美国发展自己的事业。“但我想有一天我要回到中国去,我想以我的能力,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做出一些改变”,孙嘉言坚定地说。

  除了音乐,孙嘉言也很爱读书,小的时候就翻阅文学、数学、科普甚至医学类的书。采访中见,刚好碰到他的同学给他送来书。“我喜欢阅读和思考,这能加深我对人生的理解”,孙嘉言说“其实学音乐这条路很艰难,但当你真正热爱这件事,它已成为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就会感觉像拥有一把钥匙,这条路再难走,你也可以找到走下去的方式”。(孙若男)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