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学中文吃中餐过春节 澳大利亚处处可见中国元素

2014年11月17日 09:43   来源:央视国际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记者从悉尼一家超市买到的中餐调料、方便面、挂面等。(马文琳 摄)
记者从悉尼一家超市买到的中餐调料、方便面、挂面等。(马文琳 摄)
中国侨网悉尼唐人街。(马文琳 摄)
悉尼唐人街。(马文琳 摄)

  “中国和澳大利亚虽然远隔重洋,但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将我们紧紧连在一起。”11月14日,在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并对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当地主流媒体发表题为《开创中澳关系更加精彩新篇章》的署名文章。作为长期在澳大利亚生活的中国人,记者对习主席的话感触颇深。

  第一次踏入澳大利亚之前,记者以为这是一个彻底的西方世界,难以见到中国人,难以吃到中国菜,以至于临行前一再确认,除了筷子、砧板外,行李中还能不能再塞一点中国调料。结果,等住下之后记者发现,自己的担心多么可笑!

  当走到悉尼市中心的唐人街附近时,记者看到的是成群结对的中国人在街头或忙碌,或闲逛,带国内各地口音的普通话在耳边回荡,街头五颜六色的中文店名和招揽广告耀眼夺目,亚洲超市的货架上摆放着陈醋和榨菜,还有记者平时爱吃的瓜子。霓虹灯下,人头攒动的各式中餐馆挂着四川水煮鱼、湖南腊肉、兰州拉面等招牌广告,更是让记者馋涎欲滴。当时记者不禁在想:这哪是身处悉尼啊,简直就是身在国内!

  后来记者才知道,澳大利亚总人口为2400万,而华人已达100万,他们主要生活在悉尼和墨尔本等大城市;在悉尼,像好士围、车士活、艾士菲等区,甚至有“小香港”、“小上海”的别称。汉语在澳大利亚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言,以至于有这么一种说法:在澳大利亚不会说英语没事,只要会说普通话或广东话就行。而记者知道的一个现象则是,如今连一些房屋的拍卖会都在用英文和中文双语进行。

  有老华侨告诉记者,澳大利亚的中国色彩如此浓,也不过就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这不仅仅是因为澳大利亚的华人多,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的崛起,澳大利亚与中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中国对于澳大利亚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走进澳大利亚的大学,你会发现这里是中国留学生的乐土。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超过20万名的中国留学生,几乎占澳大利亚海外留学生总数的一半。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二大游客来源国,更是最大的旅游消费来源国,因此中国游客是澳大利亚最有价值的国际游客。无论你走到哪个城市,都很容易看到跟着各色团旗、在各景区轮流留影、在各名品店大批采购的中国旅行团。

  密切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往也让中国元素渗透进澳大利亚人的生活。初到澳大利亚的游客会发现,机场、信息中心、旅游景点,到处可见中文指导手册。中文的使用和推广,正成为澳大利亚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开始让孩子学中文。据估计,全澳学习中文的学生超过15万人,仅在新南威尔士州,到2014年在公立学校选读中文科目的学生已超过3万人,在社区学校学中文的人数也有1万多。

  中国美食一直是中国在海外流行的元素,在澳大利亚更是如此。如今有许多澳大利亚人已把中国菜当成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当你看到悉尼大街小巷林立的餐馆,就知道中餐有多受欢迎了。每当华灯初上,一般的商店虽然都关门了,但唐人街上却是水泄不通,挤满了排位等待就餐的澳大利亚人。说到唐人街,在澳大利亚各大城市,其风格、建筑等各有特色,但都汇集了中国的美食,在澳大利亚人的心里,唐人街就是中国美食街。而一些喜欢中国美食的老外更是把品尝《舌尖》系列介绍的中国美食作为人生心愿,希望能有机会去中国旅游,切身感受一下中国美食和文化带来的震撼。

  数百年前,中医伴随着淘金华人漂洋过海来到澳大利亚,开始落根发芽。如今,中药店、中医诊所已在悉尼、墨尔本等地街头随处可见。特别是中医推拿和针灸,已逐渐被众多澳大利亚人所接受,甚至还被纳入了澳大利亚的医疗保健体系,可以享受保险报销的待遇。

  每年中国春节,悉尼都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中国农历新年大巡游,是悉尼市政府举办的最重要的年度庆典活动之一,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天,各大媒体和从四面八方来的十几万观众早早地来到巡游马路两侧,占上好位置,观看隆重、热烈的中国新年庆典盛事。在巡游演员中,除了有中国代表团的演员,还有许多澳大利亚人。当音乐响起,近百个各色方阵和花车缓缓出现在观众面前。富有地方特色的花车和精彩的民族舞蹈更是将庆祝活动推向高潮。人们久久不愿离去,争相围着中国龙灯、狮子、花车拍照。

  作为一个在澳大利亚生活了4年的中国人,记者已完全更新了到达之前对澳大利亚的印象。这里虽然与中国相距遥远,却无处不有中国元素;这里虽然地广人稀,却无处不见中国同胞;这里虽然身居海外,却随时可感祖国存在。(马文琳)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