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落幕 引领创新受好评

2014年11月17日 14:1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为期一个月、荟萃中外艺术经典及创意之作的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16日晚落幕。创立16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日益显示出在文化自信和艺术创新方面的引领性。

  力推创新不惧争议

  16日晚,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闭幕演出气势非凡:110位舞者、80人交响乐团以及80人合唱团,组成了上海演出史上罕见的恢弘阵容。

  指挥大师汤沐海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来自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日本东京芭蕾舞团和上海芭蕾舞团的不同肤色的舞者们,身穿象征生命活力的橙色舞衣,用强劲有力的舞姿诠释“四海一家”的主题。

  大型交响芭蕾舞《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的开幕演出,曾轰动一时。近半个世纪之后,上海国际艺术节参与委约,重新创作这部巨制,这无疑是一个“大手笔”。

  “在人类艺术史上,这是一部反对种族歧视、强调友爱和平的经典作品,我认为上海国际艺术节再度上演该剧,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热爱和平的价值观。”法国舞蹈界资深人士让·巴斯蒂评论说。

  本届艺术节上,包括歌剧《一江春水》、舞蹈《春之祭》、话剧《狂人日记》、摇滚京剧《荡寇志》等在内的不少演出,或者存有争议,或者标新立异,或者形式充满颠覆感,但上海国际艺术节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把它们请进来,无惧争议。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认为,一个成熟的艺术节,既要拿来各国文化的经典,也要给创新以空间和包容,有时不妨比观众的欣赏力、口味更超前一点,在兼容并蓄之中体现出艺术节对艺术品质和文化价值的“引领”功能。

  扶持新人不遗余力

  “艺术就像咖啡加盐,也许不好喝,但不要不敢尝试。”著名华人编舞大师林怀民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青年艺术创想周”上,鼓励年轻人大胆创造。

  艺术节从2012年起推出“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不仅扶持上海的艺术才俊,更为全国的艺术青年提供脱颖而出的机遇。

  把创造空间让给年轻人,上海不遗余力。上海戏剧学院显示出了眼光、魄力和胸襟,把整个校园都变成了一个空前开放自由的剧场。在六天时间里,300多场演出、展览、论坛、大师讲堂、创意集市等活动,让这座学校变成了一个袖珍的艺术嘉年华会场,观众每日达5000余人次。许多初出茅庐的青年在这里把自己的作品搬上舞台、变成展览,获得国内外艺术机构的赏识认可。

  “国内艺术节不少,但能够专门为青年人才提供委约资金以及孵化平台的艺术节凤毛麟角”。广州文艺创作研究院副主任罗丽赞誉说,文艺创造是社会各领域一切创造力的先声,上海国际艺术节不遗余力扶持新人,显示出了一种极其可贵的前瞻性眼光。

  为中国文化提供镜鉴

  让艺术为人民所享,做一个真正意义上“人民大众的艺术节日”,这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宗旨。种种创新探索,都由此萌发,开全国乃至世界之先河。

  例如,上海国际艺术节每年推出数万张公益票,平均票价仅50元;每年举办3000多项公共文化活动以及“艺术校园行”演出,让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艺术节的“脚步”。

  大师与观众平等交流,互相问答。这样的场景,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也比比皆是。本届艺术节精选26台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舞台作品,而几乎每一场演出前后,都留下了艺术家与观众见面的时间,让艺术真正与观众水乳交融。

  上海国际艺术节今年还设立全新的“艺术天空”板块,在室外大量免费举办海内外知名艺术团体的公益性演出,让精彩绽放在城市的每一个公共空间里,留下许多市民欢呼鼓掌、兴奋难忘的精彩镜头。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每年汇聚世界级的艺术作品,但要真正让它们为民所享、为民所乐,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艺术主动走向大众。”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刘文国说。

  海内外文艺界人士指出,上海国际艺术节不仅云集了全球最新创作、最成功的文艺作品,同时也浓墨重彩地推出文化艺术领域的“中国制造”。它的种种创新之举,不仅彰显了上海作为中国一线城市的文化担当,也为当前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镜鉴。(孙丽萍)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