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江西南丰傩舞走出国门 远古神秘傩仪吸引世界目光

2014年12月18日 09:53   来源:抚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中国侨网孩子跳傩。(胡新平 摄)
孩子跳傩。(胡新平 摄)

  在古老灿烂的临川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是不可忽略的浓重一笔。南丰跳傩、广昌孟戏、宜黄戏、乐安傩舞、抚州采茶戏、黎川舞白狮、崇仁跳八仙、金溪手摇狮、东乡罗汉灯……截至目前,抚州市国家级非遗有7个,省级非遗达30余个。非遗,因古老而显珍贵,亦因古老而面临着“曲终人散”的严峻考验。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继承非遗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傩舞醉游人

  早就听说南丰傩舞引来八方游客。近日,记者一行驱车分别赶往当地傩舞文化民俗最古老的白舍镇上甘村和三溪乡石邮村。在上甘古傩文化村,精彩而古朴的傩舞表演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欣赏。“开山”首先出场,面带脸谱,头带黄丝巾,身穿艳丽民族服饰的傩师手拿“开山斧”,手舞足蹈了起来。随着锣鼓声的高低起伏,傩师动作时而舒缓,时而刚劲有力。“纸钱”“雷公”“钟馗醉酒”“傩公傩婆”等相继上场,古朴、粗犷的舞蹈风格,表现了远古时代庄严、肃穆、虔诚而又神秘的傩仪风貌。表演结束后,傩班又应邀准备赶往鹰潭龙虎山做表演。今年51岁的傩班弟子曾水明告诉记者,他18岁进入傩班,表演傩舞已经33个年头了。他说,从蜜桔采摘期开始至现在,每天前来观看傩舞表演的游客有近千人。记者也发现,村里村外到处游人如织、车水马龙,喜庆的氛围如同过年一般。

  随后,记者赶往三溪乡。尽管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寒气袭人,但在三溪乡政府的操场上,数百名前来采摘蜜桔的游客正兴致勃勃地观看着傩舞表演。来自南昌的游客龚女士告诉记者,傩舞表演很有意思,相信会有更多的游客爱上南丰傩舞。来自杭州的游客曾女士一边欣赏着傩舞表演,一边端着相机,聚焦傩舞的每一个动作。她说这是第一次与傩舞亲密接触,此次不仅拍下了很多傩舞表演的照片,还与傩舞表演者合了影,她要将这段快乐时光永远定格在记忆中。

  在傩舞表演现场,游客走了一拨又来了一拨,小车也停了足足有一公里长,游客更是挤得里三层外三层。外地游客王先生说,下次蜜桔收获的时候还要来南丰,把家人和朋友都带来,特别要把八旬老母亲带到南丰来观傩品果。

  “哑傩”得远播

  傩舞,俗称“跳傩”,因其动作简朴、刚劲,保持较多的原始风格,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又因其表演形式只有肢体动作,又被称为“哑傩”,伴奏也是最原始的鼓和锣。1996年,南丰县被文化部授予“傩舞之乡”。2006年5月,南丰傩舞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中外专家、学者、游客更是纷至沓来观赏南丰傩舞,南丰傩班还多次远赴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演出及文化交流。2009年6月,来自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巴西、法国、莫桑比克等20多个国家的40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齐聚南丰石邮村,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田野采风活动。至此,南丰傩舞声名远播,蜚声海内外。

  目前,南丰全县有傩班139个、傩舞艺人2000余人,其中又以三溪乡石邮村的傩舞最负盛名。三溪乡干部吴应龙告诉记者,石邮傩舞每代传承人只有8位,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年龄小的才十几岁,他们都以“伯”称呼,最早进傩班的称为大伯,以此类推,二伯、三伯……至八伯。加入傩班者不能随意退出,除非生老病死,才能找人替补。另外,替补者除了要十分虔诚外,还要热爱傩文化,且有一定的傩舞表演天赋。据了解,石邮村的傩舞已经多次走出国门,舞向世界,并获得国内外大奖。

  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南丰傩舞有过辉煌的历史。1953年,南丰傩舞曾获江西省及中南区民间艺术汇演古典艺术奖;1957年3月,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在北京举行,文化部特邀南丰石邮傩舞参加;1959年,新编傩舞《蜜桔大王》被推选参加江西省第二届农村文艺观摩汇演;1992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江西分会、南丰县文联和南丰县三溪乡政府联合组织的三溪乡石邮村傩舞蹈演出队,为参加广西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国内戏曲、舞蹈研究专家举行专场演出,再次震动“傩坛”。

  “跳傩”表演常态化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好傩文化,南丰县拨付90万元资金建立了地方文化研究中心,投入5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掘、研究、保护傩文化。在白舍镇,镇文化站站长谢卫民告诉记者,以往,傩班表演只固定在正月初二至十二才会表演,如今,在全县多个蜜桔采摘点、旅游景点和农家乐饭馆都组织了傩舞表演,游客随时随地都可以观看到傩舞表演,使跳傩表演走向常态化,让傩舞不再充满神秘感。记者了解到,白舍镇共有17个傩班,这里的上甘傩班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19岁。谢卫民告诉记者,当地很多老百姓认为,能够进入傩班是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受人尊敬,在村里也很有威信,所以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学习跳傩。

  傩舞的表演离不开傩面具,一批傩面具雕刻艺人因此应运而生。“我们把傩文化与木雕产业相结合,既拓宽了我们产业的发展空间,也是对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南丰县一工艺美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国辉告诉记者,他从事傩面具雕刻已有24个年头,过去都是独立创作,产量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2000年,他创办了正通工艺美术有限公司,改变了单兵作战的局面,带动了20多名从业人员参与傩面具雕刻,每年制作出木雕作品3000多件。

  南丰县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饶爱华告诉记者,为传承好傩文化,南丰大力发展傩面具雕刻产业,目前全县拥有木雕企业25家,从业人员达300多人,保留了原有的傩舞面具100余种,木雕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000万元。

  饶爱华还告诉记者,为传承好傩文化,县里还组建了一支傩文化生态保护的专业队伍,做好傩舞队的培训,建立了南丰傩文化网和傩舞演艺中心,并在中小学校普及傩舞韵律操。此外,县里还计划在曾巩文化园投资兴建傩文化水上剧场、傩面具雕塑园,搭建石邮古傩表演舞台,全方位地展示南丰傩舞,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乐薛铭)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