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漆器传承人薛生金:六十年岁月的习惯与坚持(2)
2001年形势很好,薛生金工作室就在平遥古城开了一家店铺,那时候产品供不应求,游客总是挤得满满的。薛氏兄弟设计的摆件很独特:一些动物设计成了抽象的形象,一些花卉从平面环绕成立体,这在古城里十分鲜见。薛生金的传统设计稿也卖得快。他们做了,别人就仿着做。实际上那时候他们也做了一些中国古代传统图案,或是通俗素材,放在推光漆盒子上,反而不如自己设计的好卖。
2001年,一个推光漆盒子卖100多元,算是便宜。平遥城里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卖现代漆制作的漆器。现代漆虽然干得比较快,出活也出得快,但既不能保护器具,也于人体无益,更不能够做出传统品质的漆器。反之,传统漆器运用的天然大漆不好干,温度湿度都要控制。一个一平尺大小的漆器,如果是夏天,一个晚上也就干了,如果是秋冬,有时候好几天都干不了。
古城里刚开始的店铺都是业内人开的。看到有利可图,很多外行人也跟着来开了,临摹跟风,摈弃手工,更换材料,这些乱象都触动了薛生金。2006年,薛生金适时关掉店面,坚持真正的传统用料、手工制作。
在薛家人看来,做精品、做传统、做创新、做手工才是他们真正追逐的目标。
诚意与浮华的距离
平遥城里随处可见漆器铺子。大小规模不尽相同,贩卖的漆器也多少有些区别。但是,他们都号称自己卖的是正宗传统的平遥推光漆器。
一个做导游的朋友说,平遥城里的漆器已经逐渐没落了。他从业十年,把历年自己从漆器店铺里获得的收益比较一下,就看到了下滑的弧线。一个外文导游对他的话相当认同,她说,以前老外来了,还要买一些这样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现在,他们至多看一看样子而已。平遥漆器的口碑在近些年遭到了质疑。因为抛弃了传统制作,所以推光漆产品成为无差别的景点供应货物,和义乌小商品不存在什么区别,以前漆盒只有平遥有,现在到处都是。民众无法从这些到处扩散的毫无诚意的漆器里了解真正的推光漆,也因此逐渐对这一宝贵的传统手艺失去尊重。
薛生金说,“我们从来不用机器来做漆器。虽然新建的工作室已经有了木工这一区,可以用一些机械,但是漆器上我就是要保留手工。我们的定位就是把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不是做批量生产的流水线。”
薛家人的理想就是把由他们制作的平遥漆器做成以前的那种天然大漆,精工细作。甚至是做自己想做的创作,不受市场的影响,是那些真正流传下去的传统手艺。
工作室大部分制作大都来源于各地订货,大件的多。有时候给上海方面做大型壁画,他们承揽下火车站、飞机场的作业,加工成漆画。个人订货多数是礼品和收藏。一年下来,并没有大量的成品,认认真真上漆,一笔一划仔仔细细创作,几乎可以说,他们做的每一个器具,已经有了艺术品的内涵。工作室有专门的温度室,用以干燥大漆。因为这种诚意,出活出得很慢,一张茶几,几个人做3个月才可以做得完。甚至一只手工妆匣,也会历时几个月。他连用的工具都是自己做。拿出几条山猫的皮毛,不是全身能用,只有脊背上的能用,使一只快刀,把皮一条条往下割,剪下来,把绒刮掉,一点点修整好,再拿胶固定,扎起来。用自制的笔画猫,猫的毛才能画得细。笔有侧峰、平刷、细尾。每个部位用笔都不一样。
这就是一个甲子的习惯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