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广府面条:既是街头小吃,又登大雅之堂

2014年12月25日 14:36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脯鱼干烧伊府面,通常作为筵席的结尾主食
脯鱼干烧伊府面,通常作为筵席的结尾主食

  相对于北方面条的千变万化,广州面条是简单的:只有竹升面和伊府面两种。但广州人对它们的热爱,却是千年不变。在这两种基本面条上,广州人可以变化出云吞面、牛腩面、猪油捞面、炸酱面、干烧伊面等品种,既是街头草根小吃,也能登大雅之堂。小小的一碗面条,隐隐传承着岭南文化中务实圆融的一面。

  A竹升面篇

  竹升压出幼银丝

  竹升,是广州话里对粗大长竹筒的称呼,而竹升面,就是用这粗竹筒压出来的面条。行家表示,竹筒需选碗口左右粗的老竹,过粗的话,压出来的面会硬,过细则不够承托力。

  在打面时,师傅会整个人坐在竹筒的尾处,往脚底垫一长条木方,然后脚尖轻轻一点地,竹筒便翘到半人高,瞬即连人带竹筒重重落下,啪啪声中面团上扬起细细的粉雾。旁观者看过去,师傅的动作显得十分轻巧,想达到这种水准,打面师傅至少要学4年以上。

  用竹筒打面时,除了要用“阴力”之外,还要对面团进行来回打制,之后需要进行压面工序,压到A4纸般薄的程度才叫合格。此外,面条要切得比牙签还细才叫达标。

  “走碱”之道存乎一心

  广州人好爽口之食,所以在传统的竹升面中,最常见的是碱水面。它属于半蛋面,也就是以蛋液来代替一半的水量,然后在制作过程中加入微量碱水而成。

  广州碱水面和外地碱水面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要“走碱”。所谓“走碱”,就是把碱水面放置一段时间,让面条中的碱味和碱涩味消去。通常需要一两天的时间,根据当时的温度、湿度而定。

  传统碱水面,碱水味道很轻。只是后来云吞面传入香港后,为延长保鲜期及追求更爽口感,碱水使用比例才增大。但后果是面条变硬,吃的时候得配浙醋同吃,以帮助消化。

  全蛋面筋道最强

  吃过云吞面的食客,都会被面店老板问过这么一句话:“全蛋还是半蛋?”如果你锲而不舍地追加一句:“有什么不同?”老板通常会回答:“全蛋硬点有嚼劲,半蛋软一点喽。”

  在广州,为求口感筋道鲜香,讲究的面店会以鸭蛋液代水。因为鸭蛋呈碱性(和碱水有异曲同工之妙),揉出来的面条比鸡蛋更为筋道,耐煮耐泡,当然成本也会更高。

  用纯鸭蛋制作出来的面条,泡在汤里可以在30分钟内保持不软的状态,并非人人能接受。所以有些店家在制作全蛋面时,会用一半鸭蛋兑一半鸡蛋,口感软硬适中。

  B伊府面篇

  能和竹升面并驾齐驱的则是伊面,全称为伊府面。它的基础配方和竹升面接近,也是鸭蛋和高筋面粉,在制作上则有所不同,需把面条切制后,放入滚油中炸至金色的圆饼状,就像一个即食面饼。

  伊府面要想好吃,必须每天鲜炸,要选用颜色清亮的上好花生油。一旦油色变深,就要另换新油,否则炸出来的伊府面会带上油嗌味。此外,炸伊府面时,油温不能超过200摄氏度,不然面条会失去蛋香。

  C汤底篇

  大地鱼、虾干、虾籽、猪骨一个都不能少

  在广式面食里,最常见的是云吞面。它所用的汤底,和广式炸酱面、捞面是一样的,看着色如透光蜜糖,入口鲜甜带甘。会有此效果,是由于这汤底是用大地鱼、靓虾籽和新鲜猪脊骨熬制,再用冰糖调味而成。

  行家透露,云吞面汤底要做得好,谨记“12345”原则:“50斤水里面起码要加够1斤大地鱼、2斤虾壳、3斤猪骨、4两虾籽,才会汤清味浓。”不过里面的选料则颇有讲究,首要的是大地鱼。“?I宝面店”的负责人表示,国内最好的大地鱼,出自北海,一等货为“油地”,摸上去近似半干湿鱿的感觉,鱼香最足。大地鱼要经常翻晒,以防发霉。所以旧时云吞面档,一见下午阳光足,便会摆桌铺纸晒“油地”。

  用于煲汤的大地鱼,必须每天现烤,烤到什么程度?表皮全黑!这样才能逼出多余的油分。然后把原条的大地鱼放入清水内,再加入虾壳和筒骨。由老师傅掌舵的传统面店内,汤底一般都用煤炉以小火煲制,这样出来的汤底才会清澈香浓。

  D煮制篇

  掌握时间是关键

  要煮制一碗好吃的广式面条,时间非常讲究,面条要在沸水里灼大约16秒,然后过冷河定型,再回沸水里烫一下,整碗面就煮好了。

  面汤里煮过多次面条之后,水就会变得浑浊,味道混杂,面条也会不爽口。为了防止这种情形的出现,面店师傅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准备两大锅水,一锅煮面,一锅过冷河兼洗杂味;二则是勤换水,早中晚各换一次。(梁旭华)

【责任编辑:冉文娟】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