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泉州老人建“农家民俗馆” 收藏千件惠安农家用品

2015年01月04日 16:31   来源:泉州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亲切的展品容易勾起参观者的怀念,让人跃跃欲试。
亲切的展品容易勾起参观者的怀念,让人跃跃欲试。
中国侨网五六十岁的水车仍能转动。
五六十岁的水车仍能转动。

  作为农耕文化的记录,近年来不少农具已渐渐从农村消失了;而原本司空见惯的起居用品,也在物质生活提升后,逐渐被现代化工具所替代。为了记录民俗、工农业等方面的时代变迁,福建泉州惠安县山霞镇山霞村75岁的陈木春老先生自费整修自家祖厝,从惠安各地收集来近千件民俗、农具、生活用品,建立供人免费参观的“农家民俗馆”。

  祖厝改成展馆 “古早味”浓浓

  陈木春的家距离惠崇公路三四百米远,一个多星期来,惠安县中小学师生和附近村民纷纷往他家里跑,慕名参观他的“农家民俗馆”。占地五六百平方米的民俗馆原本是陈家的祖厝,陈木春花了不少钱,在不改变原有构造的基础上,进行加固、装修,然后将这几年陆续收集来的民俗用品梳理陈列。

  日前,跟随参观的人流,记者走进“农家民俗馆”。门前建起的人工水渠上架着一架水车,虽然材质有些老旧,但这部五六十岁的水车仍可使用。民俗馆按照农耕器具类、风俗类、生活类、工匠类、近代用品类等五大类别来陈列物品,收藏着农具枷车、米筛、七齿耙,海边生产工具篓、蛤刀,农家用品笼床、鲎勺、笊篱等,墙上还张挂着各式惠安女斗笠、惠女服饰。“喏,这是石臼。”前来参观的王先生说,以前石臼、石磨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逢年过节,大人就把大米、糯米等放到石臼里敲锤,再做出美食。他的言语和比划中,满是怀念。

  为传承乡土文化 萌生建馆想法

  陈木春说,民俗馆目前收集的这些物品,大多数为民国以来的,少部分是明清朝代的,囊括了惠安绝大部分农村用品。让他欣慰的是,开馆一个多星期来,已经有上千名中小学生和不计其数的村民前来参观。

  退休前,陈木春一直经商,出生于农村的他对农家用品有着很深的感情。“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得什么是‘枷车’(套在牛身上的木伽),什么是石坠,什么是麦耖(截割麦穗的工具)……”他说,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很优秀,但一些以前频繁使用的农具、居家物件已慢慢退出人们的生活中心。为了留存这些农村用品,让后人了解家乡、记住前人的技艺,他萌生了建立“农家民俗馆”乃至未来建“民俗博物馆”的念头。

  走遍各个乡镇 淘来千件用品

  这一两年来,陈木春走遍了惠安县各个乡镇,淘来数百件农户用品。犁、耙以前在农村司空见惯,现在已较难觅其踪;早年有渠、塘的地方大多有水车,但留存于世的已不多。为了找到它们,他费了不少工夫。像打谷桶、风鼓机(用于吹走谷壳类的轻浮物)等,有的要几次三番到农户家中探访、劝说,再出“适当”的价格购入。

  陈木春有不少朋友,分布于惠安各个乡镇,听闻他在收集农户物件,常帮他留意,一有比较稀罕少见的,就立即给他打电话;本村和周边几个村庄的村民,有的主动上门带来农具,看有没有收藏的必要,有的直接把一些旧家什、用品无偿捐献出来。这些都让他很感动。目前,他已经花费数十万元收集了1000余件大大小小的农家用品。(廖培煌 林劲峰 陈金良 彭坚林)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