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华人情牵古老南音 自学多年盼遇知音助传承
中国侨网1月8日电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来自马来西亚麻坡的郑文财,自小跟随父亲学会了拥有“世界最古老音乐”之称的南音,多年来坚持对南音的喜爱,不仅自行练习,还收集了数十件南音乐器。
南音,是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古乐,起源于中国福建泉州,也称之为南管、南乐或弦管,主要流传于台湾、厦门及泉州等地,其表演形式丰富,有演奏、演唱及戏剧等等。此外,南音于2009年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承认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53岁的郑文财表示,当年他的父亲郑金木曾收学生教导南音,而他时常听父亲弹奏南琵琶,自小在音乐环境的熏陶下,自然而然的便喜欢上南音。
起源唐发展于宋盛行清朝
郑文财笑言,当年父亲见他喜欢南音,也为此感到开心,还特地向学生们借来乐器,让他把玩练习。
他指出,南音素有“音乐活化石”的美誉,中国音乐已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历史的音乐,而在中国音乐之中,又以南音最为古老。
“南音是起源于唐朝,发展于宋朝,盛行于清朝,更曾获得康熙皇帝赐封‘御前清客’的美誉。”
他表示,在南音演奏中,以洞箫、南琵琶、二弦及三弦为较为常见的合奏形式,称为“上四管”,而每件乐器都扮演重要角色,有主副之分。
每个音都须弹奏出来
他举例,在南音术语中,“琵琶十,三弦九”就是指南琵琶每个音都必须弹奏出来,而辅助的三弦可少弹一个音,却绝不能比琵琶多弹一个音;“弦入萧腹”则是指二弦声音融入洞箫之中,让洞箫声更层次有力。
“南音与华乐的不同之处,就是南音无需指挥,正式表演时也无需乐谱,全都靠团员将乐曲默记在脑海,而且最短的乐曲只需5分钟,最长则可达20分钟。”
苦寻多年知音难得
郑文财感到可惜的是,对南音有所研究的人,在本地可谓少之又少。就连他本身,他也谦虚自认并非真正的专业,仅算是南音的“业余”爱好者。
他表示,其实要演奏一曲完整的南音表演,至少需要2个人或以上,才能达致基本规格。惟可惜,多年来仍苦无通晓南音的知音,能与他共享南音乐趣,一起练习。
他说,在欠缺知音的情况下,多年来他都自行练习,也从没放弃南音。他认为,这门悠远历史的古老音乐,应该被传承及发扬开来。
“如今我是一名道场乐师,每当我需要出外地工作,我都会随身携带一支洞箫,在闲暇时练习吹奏,只有很少数的人,才晓得我吹奏的是南音。”
难忘2009年中国交流会
早年前,郑文财曾经与适耕庄福建会馆南音组有所交流,但也因为这巧妙的交会,让他在2009年有机会赴中国,参与第九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令他留下深刻印象。
他说,那一次是非常宝贵的参与经验,来自世界各国的南音好手齐聚一堂,一起为盛会呈献表演,为推广南音共同献力。
“南音乐器越是老旧,所发出的声音越是悦耳动人,表演时更为舒适流畅,就好比南音本身的悠远历史,酿出了这回味无穷的音乐艺术文化。”
他希望,将来能有更多年轻的音乐爱好者学习南音,将这门历史悠久的艺术传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