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国家级苏绣传承人姚建萍:苏绣要发展必须创新

2015年01月21日 10:14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姚建萍(右三)的刺绣艺术让人惊叹。(王海磬 摄)
姚建萍(右三)的刺绣艺术让人惊叹。(王海磬 摄)

  置身于苏州木渎古镇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参观者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传承人姚建萍的刺绣艺术而惊叹。仅凭一枚银针,几缕丝线,她的巧手竟能绣出流光溢彩的万千世界,美妙逼真的花卉、动物、山水绣品,尤其是中外名人肖像绣,其神韵风采更是栩栩如生。

  姚建萍的故乡是苏州镇湖镇。相传这里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户户有棚架,家家会刺绣”,出身农家的姚建萍耳濡目染,从小就跟着母亲拿起了绣针。1987年姚建萍到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校办厂刺绣班学习,接着又拜苏绣名家徐志慧、顾文霞为师,习得独门绝活,而后求学北大,学习绘画、摄影,刺绣技艺日趋精湛。

  姚建萍的刺绣,继承了苏绣“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苏绣中人物肖像最有挑战性,姚建萍便在人物肖像上苦下功夫。她凭借《沉思》《伟人的风采》和《吹箫引凤》在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获得三项金奖。

  《沉思》为姚建萍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也成为她攀登人物绣像新高峰的一个新起点。之后,她的作品经常参加国际国内大型艺博会,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其中,她根据油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绣制的《父亲》,突破了以往苏绣传统的平细绣法,运用乱针绣和平绣结合的方法,堪称巧夺天工。

  “不断创新”是姚建萍刺绣艺术的灵魂。传统刺绣讲究一个“细”字,从普通的绣娘到有名的刺绣大师,历来都是在“细”字上苦下功夫。但在姚建萍看来,这种传统的绣法千年不变,缺乏应有的创新。于是她刻苦钻研,博采众长,通过对中国刺绣艺术不断的探索、实践和积累,开启了极具特色的姚派艺术之路:将油画、摄影、雕塑、国画、书法的线条、结构、色彩、光影变化融为一体,与传统刺绣针法有机结合,注重作品的唯美主义倾向,强调光影色彩的自然过渡,并充分运用平针绣和乱针绣的各自特点。这个大胆的尝试使传统苏绣有了质的飞跃。

  说起苏绣的未来,姚建萍认为创新远大于技巧。她说:“苏绣想要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光彩,就必须不断创新,不能满足于旧的题材和手法。所有的技术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在苏绣作品里,创作者也应当表达自己对当前社会、时代背景的关注,并在作品中体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刺绣不易学,更难精。绣娘从拜师学艺到自立门户至少需要十年的修习,而刺绣的传承更需要一支规模化的行业队伍。姚建萍认为,想吸引年轻人加入刺绣行业,最可行的一条路就是实现刺绣的经济效益。为了让苏绣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姚建萍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模式。2011年,她的《富春山居图》和《百鸽图》两幅作品,在天津文交所正式上市,发售额高达3300万元与2600万元。苏绣的价值在市场中得到体现。

  今年3月,“清华美院·姚建萍中国刺绣教学实践基地”在苏州市镇湖街道揭牌,该基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办的“全国艺术理论与工艺美术创作高级研修班”项目之一。“为苏绣培养更好的传承人才是这个班创办的主要目的。”姚建萍表示,目前,人才缺乏、原创设计能力不足两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苏绣产业进一步壮大发展的主要瓶颈。她认为,通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专业课程,学员们将掌握综合美术知识,通过自己的“倾囊相教”,学员们将更全面地了解苏绣的艺术真谛,也能在刺绣上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新。(王海磬)

  人物小传

  姚建萍,女,1967年出生于江苏苏州镇湖。1998年创立苏州姚建萍刺绣艺术馆。2004年被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9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